为什么我们的祖先以“水”为财?
2021-03-06 10:48:39
  • 0
  • 0
  • 2
  • 0

在诸多方言中,

水,

是财的代名词。

这在保留更多古汉语的粤语中

更为彰显:

有钱=叠水;

借钱=踱水;

筹钱=扑水;

付款=磅水;

骗钱=昆水;

佣金=抽水;

谋取暴利=掠水;

从中取利=油水;

收取利益=食水;

财路亨通=猪笼入水(贬义)

……

凡事总有个来由,

钱财=水,

这个等式,

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在古早年代,

陆路交通极不发达,

舟船

乃最便利之交通工具。

人们傍水而居,

有人就有交换

(物质的非物质的),

有交换就有钱财。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人的流动、

物的流动,

像水一样。

水流不腐,

人、财、物

在流通中增殖。

树挪死,

人挪活。

车水马龙,

财增其中也!

水的流动,

看得见摸得着。

以水喻财,

自然而然也!

以上被风水先生

视为圭臬的准则,

在今天仍然还是道理。

君不见,

沿江沿海城市,

就比较繁荣发达?

不论黄河长江还是珠江流域,

在支流与干流交汇处,

必有一个相对发达城市;

一级支流与二级支流的交汇处,

又有一个相对发达的城市。

如果以入海口作为

流域“大树”的基部,

这棵大树每个枝干的“腋窝”,

都结着一个“果实”呐!

这些大大小小的“果实”,

从古结到今,

在原有的基因结构上,

又发生适应性的变异,

愣是越结越大。

即使现在

陆路、空路交通发达了,

舟楫不再便利交通,

但人类生活离不开水,

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是故,

水多的地方,

人烟自然还是稠密。

水少的地方,

人烟自然还是稀疏。

一条胡焕庸线,

从古画到今,

不是变细了,

感觉变得更粗了呐。

关于风水,
农耕民族比游牧民族更看重。

农耕民族,

尤其是亚热带与温带的农耕民族,

尤其是亚热带、温带稻作为主的民族,

更信仰风水,

因为他们的生活、

他们的繁衍、

他们的福祉,

与风水息息相关。

有可控之水,

水稻没有不丰收的!

稻谷丰收了,

有吃有穿有钱用了!

水稻水稻,

有水才是王道!

旱作的族群,

几乎完全

看天老爷脸色吃饭,

“春雨贵如油”中

是多少无奈!

游牧民族

逐水草而居,

他们本身就是流动的,

因此,

他们对可控制的水,

不如农耕民族敏感;

那些以海为生的人们,

也是这样吧。

大凡信风水的地域,

由于祖祖辈辈守着土地,

也就更容易产生

中央集权的制度。

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明君清官侠客情结

比其它地区的人们浓重,

也就不足为怪吧。

“风水”、民情、制度,

与地理密切相关哈。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