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官不要急,
前面只是导语。
好看的在后头——
看官性子不急,
但我妈性子急,
还没到年龄
就要送我进学校读书。
公办学校不收,
就进了环城路一支巷陆老师的私塾——
离巷口不远,上台阶,入院子,
葡萄架上挂了一口小铜钟,
仅一间课室,采光不好,
但上下课的钟声却很清脆。
二年级转学也只能转到民办小学——
西园巷深处的杨泗庙。
我们在庙堂上课,
厢房里烛光摇曳香烟缭绕,
诵经声小,鞭炮声响。
西园,清朝九江府衙所在地,
想当年,很是热闹。
学期结束,
要将自己坐的凳子搬回家。
西园巷口买酸萝卜条的老太婆揶揄:
庙里的小鬼放出来了。
三年级,又转到另一所民办小学——
都天巷里的都天庙小学。
比西园杨泗庙的香火要旺盛许多。
都天庙主殿前的院子好大!
我们在院子里剥过蚕豆皮;
锤过铁矿石——大炼钢铁;
敲过钢滚珠——
将钢筋截成与直径等长的小段,
然后放入两块钢模之间的半圆孔,
用锤子反复敲打上面一块钢模,
逼迫小钢筋就范。
我们那时不过三、四年级罢了。
这都天庙,是北宋年间建的,
历史老悠久了!
九江,曾经有好多好多寺庙庵观,
至少在笔者有记忆开始,
烟水亭就是一座庙,
庙中安庆口音的小个子和尚,
过着贫困的生活,
死在一个很冷的冬夜。
离甘棠湖很近的至少还有
天花宫、梅花庵、南门观;

本博摄于甘棠湖畔
最大的寺庙应该是能仁寺了,
如今能仁寺周边的学校、单位
都是占了寺里土地建起来的。
浔城以内,还有
圣庙(文庙)、龙王庙、昭忠祠
竹林庵、姬公庵、黄泥庵、普润庵、北苑庵
……
还有许多寺庙庵堂宫观
被历史的尘埃埋没了吧?
晚清九江府衙所在的西园,
哪里只有一座杨泗庙?
浔城之外九江之内,
还有多少庙!
有资料显示:
鼎盛时期,
庐山曾有寺庙360座,道观200余座!
庐山还有基督教堂、天主教堂、东正教堂……
教堂、文庙武庙各种寺庙庵堂宫观,
于社会都不同程度的教化之功,
曾经,读书声与诵经声
都有广泛的交响吧?
信仰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吧?
文化多样性,是创意的结果与温床吧?
创意“出炉”了,就是创新吧?
彼时之九江,
不仅有众多寺庙庵堂宫观,
还有许多文绉绉的地名:
同仁里(韩愈《原人》中的“圣人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之句)
同德里(《当书.晋书》“同德则同心”之句)
明德里(《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qin)民,在止于至善。)
慎德里(《周礼·地官·大司徒》:“以贤制爵,则民慎德。”)
德馨里(汉 张衡 《东京赋》:“鄙夫寡识,而今而后,乃知大汉之德馨,咸在於此。”)
庚和里(《新唐书·刘太真传》:“德宗 以天下平,贞元 四年九月,詔羣臣宴 曲江,自为诗,敕宰相择文人賡和。)
余庆里(《易传·文言传·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类似的地名还有吧
烦知者不吝提供!
九江许多地名颇有历史渊源:
灌婴路,纪念汉朝开国功臣;
浪井,相传为灌婴率部所掘;
庾亮路,纪念东晋名仕;
大乔巷、小乔巷、督府巷、烟水亭,
与三国周瑜有关;
李公堤、思贤桥,纪念唐朝江州刺史李渤;
濂溪路,纪念《爱莲者说》作者、宋朝的周敦颐;
岳师门,南宋岳飞率领岳家军班师之门;
百岁坊,庆祝湘军曾国藩家族的许老太夫人九十九岁寿辰;
杨子巷(杨泗巷),杨泗,道教水神;
八角市(石),纪念元朝江州总管李黻坚守城池而殉职;
考棚路,晚清举行科举考试的地方;
丁官营、丁官路,事涉丁姓太平天国将领在九江驻军;
宏轩里,纪念辛亥革命将领;
学州桥,清末民初,事关九莲公路建设者张某人。
有典故的地名肯定还有不少,
延支山上曾经到过许多名人,
留下的印记都掩没了。
在网上觅得清末流传于九江民间的一首童谣,
想象那些拖着小辫子的孩童
有事无事地念叨:
“一进西门上谕亭,上谕亭对县衙门。
莲池凿在学府前,东进稍行到南门。
南门城内南门观,真武祖师座正厅。
再行数步抬头看,孝子石坊立门庭。
东进立有大照壁,尽忠报国岳王祠。
仓巷对巷小乔巷,八角亭子立街中。
左转小巷塔岭巷,能仁寺内塔擎天。
向前左转南门外,思贤桥上多行人。
外湖甘棠烟水亭,供奉佛像吕洞宾。
里湖名叫南门湖,小坝南有天花宫。
前进九步山川岭,山川社坛在岭中。”

本博摄于甘棠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