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感冒?流行感冒?用错药了吗?滥用药了吗?
2018-02-14 09:19:23
  • 0
  • 0
  • 8
  • 0

网读丁香医生的

《在中国,感冒治疗史就是一部药物滥用史》

整理一下看到的想到的。

第一条必须记住的:

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不论普通感冒还是

流行性感冒)

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停止

靠人体自身免疫力就可痊愈

感冒了的人们所吃用的各种药

(偏方、单方、复方

汤膏丸散、熏蒸、注射)

如果吃对了的话

不过是缓解感冒症状

让你的免疫系统与感冒病毒斗争的过程中

感觉舒服一点

(比如布洛芬可以缓解发热

伪麻黄碱缓解鼻塞

右美沙芬缓解咳嗽)

这些药物并不能干掉病原体。

再厉害的抗病毒药物

也不如人体的免疫力

大部分感冒真的是喝水喝好的

而不是吃药吃好的


感冒”这个词

最早见于北宋的《仁斋直指方·诸风》:

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

在这里,“感冒”是纯动词。

感冒风邪”是一系列症状的原因。

感冒风邪”在老百姓的口中

渐渐成了“伤风感冒”,

也潜化在老百姓的心里:

伤(于寒)风所以“感冒”。

其实

现代医学出现以前

任何一种传统医学都不可能找到致感冒的病因

在一个无病毒的环境

无论气温多低

寒风多大

你穿得再少也不会“感冒”。

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第八版《内科学》:

“普通感冒为病毒感染引起。”

(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等)

换言之

只有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才能称之为感冒

上呼吸道感染还包括:

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

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等类型

……

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有很多:

病毒、病菌

还有衣原体和支原体。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典型的临床症状是:

急起高热、全身疼痛、

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

流感病毒又分为A、B、C(甲、乙、丙)三型

其中A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

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流感病程呈自限性

无并发症的患者通常5~10天可自愈

但重症感染或引起并发症时则需要住院治疗

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主要为

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

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少数重症病例可因呼吸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对于A型与B型流感

选择正确的药物能

有效缓解流感患者的症状

缩短病程和住院时间

减少并发症

节省医疗费用

并有可能降低某些人群的病死率

特别是在发病48小时内早期使用。

各国对奥司他韦(口服剂型)的适用年龄规定不同

中国批准1岁以上、英国5岁以上、美国7岁以上

无论是普通感冒还是流感

都是病毒感染造成

抗生素都没有作用。

在没有合并细菌感染迹象的情况下

不得使用抗生素

否则易引起二重感染或耐药菌的产生。

存在继发细菌感染时及时使用抗生素。


回顾历史总觉得不堪

以前

绝大部分医生对感冒患者

首选就是抗生素

并且

首选吊针

滥用的结果是

GDP因此增长

医药利润增加

超级细菌正在孕育。

再说“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都由病毒引起

区别:

普通感冒的症状是打喷嚏、流鼻涕、鼻塞

有时伴有咽痛、发热或肌肉疼痛等症状

发热程度不高,仅仅持续 1~2 天

很少见到并发症;

流感明显的发热、乏力、全身酸痛等

发热程度很高,甚至达到 39~40 摄氏度,并持续 3~5 天

还会合并中耳炎、肺炎、心肌炎、脑膜炎或脑炎。

简而言之

流感普通感冒症状更重

高危人群若不及时治疗

可能会出大事

“症状重的去医院,症状轻的多喝水。”

“不吃药得一星期才好,吃药只要 7 天就好了”

说的都是普通感冒

因为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是感冒病毒,比如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等。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

而人体免疫系统在 3~5 天内就可以把普通感冒病毒从体内清除

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是流行性感冒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分为A、B、C(甲、乙、丙)三型。

其中A型变异性最强,可导致世界范围流行。


中国人有一种固有的观念:

只要发觉流感症状,

就要吃药。

常常不加区分地吃抗病毒药,

甚至到了用抗病毒药物来预防感冒的地步。

虽然在今天,

我们很少在感冒时煎服中草药,

但是中成药依然拥有很大的市场,

比如板蓝根冲剂、藿香正气水、双黄连口服液、维 C 银翘片等等。

其实,随着对药品市场的监管越来越严格,

我们也会发现,

某些治疗感冒的中成药隐藏着危险因素。

比如大家常用的藿香正气水中,就含有毒性药材"生半夏"

研究显示,半夏对动物胚胎有显著的毒性作用,

可导致胚胎早期死亡和胎儿发育致畸等生殖毒性。

半夏还可导致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甚至麻痹作用。

在 2015 版的中国药典中,

已经明确把半夏列入了毒性药材目录中。

“中西药结合疗效好”最容易在诸如感冒这种“自限性”疾病患者身上得到验证

不用吃药5~7 天也会痊愈的普通感冒患者

对中成药的接受度颇高。

维 C 银翘片这种既含有维生素 C,

又有连翘的药品,似乎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然而,发表在知名循证医学杂志《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上的系统评价表明:

维生素 C 对预防普通感冒没有显著效果

对于缩短感冒症状的持续时间只有较弱的效果。

在中医理论中,连翘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

另一些人认为含有中药连翘成分的维 C 银翘片

比起纯粹的西药来,副作用会更低。

但实际上,维 C 银翘片中

有两种缓解感冒症状的西药:

用于解热镇痛的扑热息痛(学名对乙酰氨基酚)

和抗过敏的扑尔敏(学名马来酸氯苯那敏)。

服用维 C 银翘片,到底是中药起了作用,还是西药起了作用?

恐怕又只能搬出那句所谓的“中西药结合疗效好”了。


感冒需要吃“消炎药”

也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想法

这里提到的“消炎药”

被窄化为抗菌素中的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是我国最严重的药物滥用行为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

在限制使用抗生素以前

无指征预防使用抗生素现象约占其中的 30%~45%

抗生素对病毒引起的感冒并无效果

只对细菌有效

为什么大众会产生感冒也要吃抗生素的认识呢?

当时医生认为感冒也会引起细菌感染

因此在治疗感冒的过程中

经常使用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

这种医学认识的局限性

间接导致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四环素”的出现。

幼年时使用这四大抗生素

会引起牙齿着色、合并牙釉质发育不全

这种“四环素牙”现象

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才真正引起注意。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 80%

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的比率高达 58%

远超出 30% 的国际水平

商业对抗生素广泛使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零售药店在中国兴起

使人们自主购买感冒药物成为可能。

从医生对感冒治疗观念的传达

再到治疗观念的深入人心

这中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性。

在医生不再使用抗生素治疗感冒的很多年后

大众依然秉持着“用抗生素治感冒”的观念。

大家在嗓子疼喉咙痛的时候

还是会习惯性的吞下一粒头孢;

尽管抗生素已经成为处方药

依然还有一些人会去零售药房寻找头孢等抗生素。

在商业利益面前,也还是有商家在悄悄售卖抗生素。


以下让对医学更有兴趣的读者看——

最触目惊心的一次滥用抗病毒药物现象发生在幼儿园

2013 年,甘肃省兰州市某幼儿园给部分孩子喂食利巴韦林冲剂以预防感冒。

而利巴韦林这种处方药物,未经医师许可,是绝不能随意服用的。

现代医学在 1972 年发明了广谱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又称病毒灵、病毒唑。

利巴韦林作为经典的抗病毒药物曾经在临床上经久不衰

实际情况则是该药体外实验具有抗病毒作用

但用于人体后实际效果并不确切

知名药师冀连梅在《滥用这个药危害大,大部分人都用错了》一文中提到

利巴韦林的俗称“病毒唑”

因为带有病毒二字

误导了一些人

以为它对什么病毒都管用。

利巴韦林的剂型非常多

不仅有片剂、颗粒剂、口服液,还有分散片和气雾剂。

利巴韦林还非常易得,在零售药店都能随便买到。

滥用利巴韦林治疗感冒最为常见。

丁香园在《病毒性感染:什么时候用抗病毒药?什么时候不推荐?》一文中提到:

“过去,利巴韦林夸张一点的使用现状是,伤风感冒来一支,发热不退来一支,咽峡疱疹来一支,咳嗽喘息来一支……不明原因来一支,静脉不行可口服,口服不行可雾化,总有一款适合你!”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修订利巴韦林颗粒剂说明书的通知

国食药监注 [2006] 69 号文件指出:

“本品适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

皮肤疱疹病毒感染,儿童药目前尚缺乏详细的研究资料。”

2017 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第 6 版儿童基本药物标准清单提示:

利巴韦林仅用于病毒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治疗。

一般感冒只有很少一部分跟呼吸道合胞病毒有关

可见,使用利巴韦林治疗和预防感冒是无效并且危险的。

利巴韦林在临床已证实对胎儿有致畸性。

即使接触低至 1% 的治疗剂量也会产生明显的致使胎儿畸形的可能性。

然而中国人在“感冒就要抗病毒”的观念下

依然无差别地大量使用这种抗病毒药物。

大家想必还记得“快克”?

快克是率先运用“金刚烷胺”的感冒药

这种抗病毒类的复方感冒药

得到了医院的认可和大量采用

相继被人大、政协两会指定为上会使用药品

及国家领导人出访非洲时的国家礼品。

产品一时间供不应求

致使两会上代表们感冒配药

没法一人配给一板

只能用剪刀半板一人的给药。

现在金刚烷胺已经是市面上主导复方感冒药的常规成分

但这曾轰动一时的首个抗病毒药物

如今已经风光不再。

2012 年 5 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发了通知

要求所有含有金刚烷胺的复方感冒药禁止用于一岁以下的婴儿

理由是这些药在这一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不确定。

金刚烷胺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而对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冠状病毒没有作用

普通人治疗感冒的观念更新

总是跟不上病毒的变异速度。随着时间变化

流感病毒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越来越快

也许几年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在几年后就产生了耐药。

2015 年 10 月以来

耐药性监测显示

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等药物对甲型 H1N1 亚型流感毒几乎没效果

用金刚烷胺来抗流感不但没用

还可能出现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头痛等不良反应

每年流感病毒的不同类型

对抗病毒药物的要求也不同。

没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感冒

并且使用已经普遍耐药的抗病毒种类

就是对药物的滥用。

以审慎的态度来讲

要想有针对性的治疗流行性感冒

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

在流感流行的情况下

把握抗病毒治疗时机和正确应用抗病毒药物尤其重要。

不过,大众对“抗病毒神药”仍然有很高的依赖。

2017 年末至 2018 年初的这次全国爆发的流行性感冒

使抗病毒药物变得十分紧俏。

2018 年 1 月 8 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 版)

对抗病毒治疗的药物进行了以下推荐: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对甲型、乙型流感均有效。

典型药物为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

其中,奥司他韦被许多人视为神药,在局部地区甚至脱销。

流感期奥司他韦在一些地区断货

奥司他韦曾在 2009 年 H1N1 型流感爆发不久临危受命

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紧急列入流感治疗名单。

然而

在 2017 年 3 月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在《基本药物选择和应用执行概要 2017》中指出: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奥司他韦在季节性流感和大流行性流感中的作用

未达到先前预估的其对相关临床结果的影响。”

专家委员会建议修订药物清单

将奥司他韦从核心药物转移到辅助药物

并仅限于确诊或疑似流感病毒感染的重症住院患者。

治疗感冒的药物滥用

不仅有“吃错了药”

还有一类是“吃多了药”

由于市面上销售的感冒药多数是复方制剂

同时吃几种感冒药

就可能因药物剂量的叠加而导致药物过量。

虽然感冒药种类繁多

但成分大致相似

主要含有以下成分中的几种: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盐酸伪麻黄碱、马来酸氯苯那敏

氢溴酸右美沙芬、愈创木酚甘油醚、盐酸金刚烷胺、人工牛黄、咖啡因等。

感冒药中退热成分“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过量可造成的肝损伤

抗过敏成分“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过量则可造成患者死亡。

早在 2007 年

美国 FDA 统计了之前收集到的不良反应数据

发现有 69 例因服用含抗过敏成分“马来酸氯苯那敏”的感冒药过量死亡的病例

其中多数为 2 岁以下的婴幼儿。

在可预见的将来

感冒病毒仍将不断对人类进行骚扰和侵犯

“前车之鉴”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进行规范治疗。

药,还是别乱吃比较好。

也有好消息:

真相如何

拭目以待

立此存照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