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强奸之国”?留学印度的中国学生之印象
2019-01-12 13:26:47
  • 0
  • 0
  • 10
  • 0

印度,是个奇妙的存在。

以下节选自一个在印度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中国人的同题目的网文

(有的是他自己、有的是他同学的经历):

我们走在圣雄甘地国际印度语大学所在地——沃尔塔的街上,基本上走个十多米就会有个印度人过来说“你好”,甚至有个印度人可能是广东人教的中文,跟我说的是粤语“雷豪”。可见,中国的文化对印度的影响体现在一些很细微的地方。

我们的一些老师也很懂中国人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很照顾我们。而且我觉得印度人有一个特点非常好,就是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高层次的还是低层次的,他们都很愿意学习一些新东西。

“这个家也是你的家,千万别忘了你的印度妈妈,全家都很想你”——

临别前在印度朋友家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我的印度妈妈。

来之前,很多没有接触过印度的朋友都说,中国和印度很不友好,结果到了印度以后,我发现其实印度人真的非常友好。特别是我们只要在一个地方徘徊几下,就一定会有一个慈眉善目的印度人过来问你是不是找不到地方了。他们会带路、会帮忙,虽然有时候会帮倒忙,但他们的热情是实实在在的。

来之前大家都认为印度就是贫穷、落后和脏、乱、差,来之后却发现虽然社会环境确实不好,但老百姓们乐在其中,自己找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每天虽然过得平凡,但他们却很高兴。

虽然他们对于神的信仰让人感觉有些无理取闹,但是他们的那种虔诚却让你感动。有人讲,信仰会让你的生活充满希望,印度人信神体现了他们的理想。

来前看到很多关于印度的负面报道,但来之后才发现印度人民的善良、朴实和热情,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你有困难,都会有人主动伸手帮你,让你感动。

我觉得两国之间文化上的交流应该更多一些,应该更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应该亲身来印度探索、体会印度,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虽然这十个月我经常抱怨印度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但临走之前,还真的有那么点不舍。总之一句话,这十个月虽然我没有多大的成就、多深的体悟,但确实是不虚此行。

我一路走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印度还是好人多,而且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恐怖。就像大家平时都说印度是什么“强奸之国”、德里是“强奸之都”,但是我遇到的很多外国女性游客她们对印度的评价都很好。而且我遇到的印度人对我都很友善。

从科钦之后,我越来越能感受到印度人民的热情和友善。平时我们看到报道,说印度女性地位低下,但我看到很多人对女性都很尊重,比如公车上会给女性主动让座,德里的地铁还有专门的女性车厢。

我刚来印度的时候对印度人的一些看法和习俗也不是特别受得了,但时间长了就有两点感受:

第一就是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环境内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管是什么阶层什么地位,而且他们都是很乐于接受这样的身份,他们说话做事没有特别的愤怒也没有特别的反抗,他们可能会有不情愿的,但是不会有什么表示

我们在沃尔塔,平时接触都是一些低种姓的人,我们学校的老师有些也是低种姓的人,但是他们平时的交流也都是很有爱的。

                                                           恒河边……

第二就是我觉得自己比想象的更有包容性。来之前家人对我很担心,会拿出很多负面新闻给我看,但是来到这里以后,你会发现实际的东西和外边讲的有很大的不同

而且在十个月中,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同化了,我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加懒散了,平时出门的时候就踩个人字拖,我说不出是好是坏,但是觉得我再回去可能也不会这样了。

我觉得中国媒体对印度的报道不少是博人眼球的娱乐性新闻,像什么有个印度男子长得特别高,有的印度人长得特别奇特的那些,并不是以真实的情况或第一手的材料来介绍印度。

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深远。比如,《罗摩衍那》里面对哈努曼的描述就和《西游记》里面对孙悟空的描述非常类似。

印度人对神的崇拜已经超出对着雕像来崇拜的层面,而是真心实意的觉得要有这种信仰。

我在火车上遇到一对旁遮普夫妇,当他们听说我不信教的时候十分惊讶

喀拉拉传统舞卡塔卡利。黄脸角扮演者是位白发消瘦的老者,演出前独自在后台化妆,毫不起眼。可当他盛装上台,举手投足间,卡塔卡利舞灵魂尽现,让人仿佛重回摩诃婆罗多的史诗年代。

在去斋普尔旅游时,去一家餐厅吃早餐,大家低头玩手机,也不说话,这时印度老板对我们说:“你们是中国人吧,只有中国人经常低头玩手机互相不说话”。

这是当今社会中国人的通病,人与人直接的交流都缺失了。在印度,手机业不发达,但他们更能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感受事物、感受生活,他们更愿意彼此交谈,乐于助人。

就像刚有有位同学的“语伴”现在变成我们大家的“语伴”,有什么事情找他,他都会积极的帮我们。还有一次我的腿被狗抓了,学校的老师每次都亲自带我去打针换药,让我很感动。我们离开学校前,学校还给我们开了个“告别聚会”,送给每个人一个盆栽,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十个月的生活以及和印度朋友的友谊。

我的家乡在四川成都,来到印度后我觉得很荣幸,因为在很多餐厅都有一道叫“四川炒面”的菜。印度人给我的印象深刻,和中国人差别很大。第一是他们都很热情好客,有时候甚至是过于热情。有时候还不熟只是打了个招呼,他们马上就会拉着你唱歌跳舞。

之前我也问过印度人为什么这么热情地和我们中国人搭讪,他们解释是担心我们刚到印度,不好意思开口,所以他们要主动来找我们聊天。这让我挺感动。

第二我觉得印度人特别善良。之前很多中国人对印度人有偏见,可能是因为颜值的问题,印度人有点像中国的混混,但接触过后你会发现他们人都挺好的。

我在孟买旅游的时候,不慎将钱包遗失在用餐的餐厅,当时我并不知情。当天深夜,有人敲响我的旅店房门,询问是否有人掉了钱包。开始我并不相信,后来随其到餐厅,才发现真是我的钱包,钱和相关证件都在里面,一样不少。原来餐厅老板拾到我的钱包后,发现是中国游客的,就一家家旅店询问,终于在深夜找到了我。我万分感动,这件事极大的改变了我对印度人的印象。

第三是印度人的时间观念特别有个性,他们说一分钟差不多是半个小时吧,习惯了就还能接受。我去瓦伦纳西旅游的时候是和一位印度朋友一起,住在一个农村家庭,品尝了当地美食。刚去的第一天,印度人还比较冷淡,但第二天就非常热情了。

我收获最深的是从印度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印度人在政治、外交方面就像一个海绵一样,特别能学习。这十个月的生活让我在生活自理方面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在专业特别是口语听力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回首这十个月的生活,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新世界一样,在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中生活了十个月。印度人的日常作息就和中国人不一样,饭点较晚,感觉每天的时间多了,而且在学校只有上午有课,下午和晚上都空了出来,感觉特别悠闲,跟国内很不一样。

来印度前,我对这个国家的感觉很复杂,感觉这是一个又文明又野蛮的地方。以前对印度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和课本,来了这里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他们对宗教的狂热。之前去别的国家旅游看的更多的是自然风光,在印度看的更多的关于宗教的独特建筑。印度有很多华丽的庙,也有很多其貌不扬的庙,但不管是怎样的庙,必然都会有很多信教徒排着长长的队伍在虔诚地祭拜

虽然我不信教,但我对印度人信教的方式挺有感觉。印度的年轻人也非常想把他们的文化传向世界。比如参观德里的国家博物馆时,负责讲解的导游非常热情,将每一件展品都详细讲解,那种认真不仅仅是在完成工作,而是真心的希望我们这些外国人了解印度文化。一个半小时的讲解延长到三个小时,直到博物馆关门

在其他城市这种情况非常多见,许多印度人会主动向外国游客宣传当地的历史文化。在印度看电影也很神奇,有的电影院在电影开场前大家会起立唱印度国歌,这让我特别惊讶。观影的印度观众突然全体起立,神色庄重严肃的齐唱国歌。在这种氛围感染下,我和同伴也不禁起立,静静地看着他们唱国歌。印度人的爱国热情可见一斑。

刚来印度时,我对印度更多是一种畏惧之情,但这里的人对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新奇、好奇之情。

这是在恒河夜祭的时候,到点灯仪式时,原本端坐在原地的印度人全部蜂拥过来点火,把我都挤到了一边。当时火光照在他们脸上,我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到对神明满满的敬仰与虔诚。

领事馆刘代办与学生们合影

刘代办最后表示,大家对印度的感受都真切,讲的生动,对使馆外交官也有启发。印度是个多棱镜,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即使看到的也不一定是印度的全貌,现在看似理解的也不一定正确,但重要的是大家用心了,用自己的心灵去体味这个国家,用自己的脚去丈量这个国家,用自己的手去拉紧这个国家朋友的手,这样就能够更全面、更辩证、更有耐心地对待异域文化,这是成长为大国的中国新一代年轻人应有的素质。

大家在印度留学十个月,说长也不长,对认识一个“不可思议”的印度而言,仍嫌太短。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研究印度,同时把一个真实的印度向国内方方面面的朋友们做一个完整的介绍。

【环球时报文章中印经济对比:论经济总量,中国为14万亿美元,印度是2.85万亿美元。

印度的马哈拉施特拉邦与中国的广东省,属于各自国内最大的地方经济体及主要工业中心。

2017年广东省经济总量为1.43万亿美元,相当于印度GDP的一半。

马哈拉施特拉邦在印度经济总量最大,为4000亿美元,可连中国前10名都排不进去,甚至低于中国的两个城市上海和北京。】

【本博相关阅读】

印度公布新财年预算要为5亿人看病买单

http://wanxianli.blogchina.com/482245686.html

感动印度女人链

http://wanxianli.blogchina.com/588996642.html

有感于吾国手机在印度遥遥领先

http://wanxianli.blogchina.com/681275442.html

去印度,谁与共?

http://wanxianli.blogchina.com/555511843.html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