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基因主要来源
2022-10-05 19:33:42
  • 0
  • 0
  • 1
  • 0

我们先看下分子人类学在考古上的一些结果,由于所述内容过于专业,本文内容大多引自专业的文献,向文献的作者表示敬意。

史前遗址的选择

西北地区:新疆小河墓地,距今 3500-4000 年左右、哈密天山北路墓地,距今 3300-4000 年、巴里坤黑沟梁墓地,距今 2000 年左右、宁夏彭阳墓地,距今约 2500 年、青海西宁陶家寨墓地,距今约 1500 年;

华北地区:庙子沟遗址,距今 5500 年、山西绛县横北村墓地,距今 2800-3000 年、河北蔚县三关墓地,距今 3400-3800 年;

东北辽西地区牛河梁遗址,距今 5000 年左右、哈拉海沟墓地,距今 4500 年左右、大甸子遗址,距今 3600 年左右、大山前遗址,距今 2500-3000 年、井沟子墓地,距今 2500 年左右。

各遗址的位置与年代分布见下图

二、DNA检测结果

西北地区

在西北地区5个考古遗址出土的古代人群中共检测出4种单倍型类群C、N、Q和R。

详情如下,内容来源于参考文献的记录

小河人群父系亲缘关系较近的人群多分布于西伯利亚(12)、印度(4)以及乌克兰(1)等地区;哈密人群的共享序列多分布于中国北方(6)和北亚地区(5);黑沟梁人群在蒙古(14)、西伯利亚(7)、乌兹别克斯坦(7)、哈萨克斯坦(1)等北亚和中亚地区以及新疆的少数民族(3)中能找到共享序列、彭阳人群的共享序列多在中国北方,而与陶家寨人群共享的序列多存在于中国的汉族和藏缅人群中。

华北地区

在华北地区古代人群中,共发现三种单倍型类群 N、O 和 Q。

在华北地区北部,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古代人群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父系遗传构成。燕山南北两侧的古代人群原始的父系遗传结构虽然不同,但是,伴随着人群间的文化交流存在父系方面的人群交流;而华北地区南部,中原地区古代人群的父系遗传构成多样性较高,现代汉族人群中的主要单倍型类群在中原地区古代人群中存在,而在中国北方的其他古代人群中没有发现,表明中原地区古代人群是现代汉族人群主要的父系来源。

东北地区

在辽西地区的5个古代人群中共检测出3种单倍型类群,分别是C、N和O。牛河梁。其中单倍型类群 N 在辽西地区古代人群中长期、广泛的存在,并且占有较大的比例,在距今 5500-3000 年前,是该地区古代人群父系遗传构成中最主要的成分;根据单倍型类群 O 在辽西古代人群中所占比重及相关古代

单倍型类群O 可能是由中原地区北上,移居到辽西地区的古代农业人群所携带的单倍型类群。而单倍型类群 C 的出现则可能与南下的北亚的游牧民族有关。即辽西地区土著人群的父系遗传结构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融入了古代中原及北亚人群的父系基因成分。

现代汉族中几个常见父系Y单倍体的分析

N系:

这一单倍型在新疆北部哈密人群、华北岱海庙子沟人群、东北辽西地区的牛河梁、哈拉海沟、大甸子、大山前古代人群中均有发现,且在上述人群的父系遗传构成中占有较高比重,平均分布频率可到 68%。

在华北中原古代人群中单倍型类群 N 也有发现,但分布频率较低,仅为 4.5%。

地域上,单倍型 N 在中国北方的分布频率呈现出北部高于南部、东部高于西部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以 N 为主体单倍型的古代人群多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地带

如辽西和岱海地区,这些古代人群多以原始农业耕种为主要的生活方式,

但是,在部分古代人群中仅凭农业生产还不能满足生存的全部需要,

因此也要兼顾狩猎采集。

在农业发达的中原人群中这一单倍型很少见,

而在单纯以游牧为生的古代人群中,

暂时没有发现单倍型N类群

O系:

O 是中原地区蔚县三关和横北古代人群中的主要单倍型,并且,在横北人群中单倍型 O 的下游亚单倍型的多样性在所检测的 13 个古代人群中最高;西北河湟地区的陶家寨人群所携带的单倍型也为 O;辽西地区的牛河梁人群中检测到一例个体携带单倍型 O,大甸子、大山前古代人群中单倍型 O 占有一定比重。

单倍型 O 在中国北方古代人群中的分布具有

以中部为主,向东北和西北扩张特点。

这些携带单倍型类群 O 的古代人群

多是以农业耕种为主要生活方式,

在游牧人群中暂时没有检测到单倍型 O。

Q系

单倍型类群 Q 在新疆的黑沟梁古代人群、宁夏彭阳古代人群、中原横北古代人群中均有发现。黑沟梁人群与彭阳人群均带有明显的游牧人群的特征,而横北人群所处地理位置是古代游牧民族“狄人”的主要活动范围。因此,

单型 Q 可能是中国北方游牧人群所携带的一种特异单倍型。

C系

单倍型类群 C 在中国北方的 4 个考古遗址中低频存在,分别为牛河梁遗址、大山前遗址、井沟子遗址和哈密遗址。这 4 个遗址均位于中国北方的北部地区,地理位置上与北亚接近。在中国北方的南部地区的古代人群中,暂时没有发现一单倍型。因此古代人群中检测到的单倍型 C 可能来自北亚地区。另外。在这 4 个遗址中,只有井沟子遗址所有男性个体的单倍型均为 C,其它三个遗址各有 1 例个体携带单倍型 C,所占比重均较小。而井沟子带有明显的游牧人群的特征,因此,

我们推测单倍型 C 可能与游牧人群相关

R系

这一单倍型类群仅在新疆的小河人群中检测到,

在中国北方其它古代人群中均无发现。

单倍型类群 R 是的西部欧亚人群中常见的类型,

即新疆地区存在西部欧亚人群的父系基因成分。

这表明新疆地区不仅是东西方文化与贸易交流ß的枢纽地带,

也是东西方人群融合的地带。

以上是父系基因的遗传情况分析,我们下面看下母系遗传情况。

我们选取西周时期山西横北村古代人群、东周时期宁夏彭阳古代人群、东汉魏晋时期青海陶家寨古代人群的线粒体DNA。

细节不详述了,大家更关心的是结论,结论是什么呢?

地处传统意义的中原地区的山西绛县横北村西周时期古代人群,其人群内部包含不同文化,可以分为有殉人的墓主、无殉人的墓主以及殉人,但是通过遗传学分析表明这些不同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存在明显差别。将这些人群作为整体分析,结果表明在母系方面,横北村古代人群同现代北方汉族的遗传结构最为相似,

结合中原地区一直是汉民族及其祖先等农耕民族主要活动区域,

这暗示3000年来中国北方汉族保持着母系遗传结构的稳定性

宁夏彭阳毗邻中原地区,是古代农耕民族与游牧畜养民族交错生活的地区,通过对在此出土的古代人群的线粒体DNA分析表明,宁夏彭阳东周时期古代人群在母系方面与游牧文化起源的北亚人群以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遗传关系最近,这表明早在东周时期,就有游牧畜养民族到达邻近中原的地区,暗示北方游牧畜养民族可能对汉族具有一定的遗传贡献

青海西宁属于河煌地区,是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地之一,也是古代氏羌人群的聚居地区,通过对青海西宁陶家寨东汉魏晋时期古代人群的线粒体DNA研究,结果表明该古代人群与现代北方汉族以及藏缅人群存在较近的遗传关系,结合藏缅人群的母系起源之一是古代氏羌人群以及陶家寨墓地所属文化属于同时期中原汉文化和汉羌之间融合的历史事件,表明古代氏羌人群对现代汉族具有一定的母系基因贡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来,无论父系还是母系,

汉族的主体

来自中原地区的O系周人,

无论西北还是东北,

都对汉族的基因有一定贡献,

汉族男性里的R系来自于西北的新疆,

汉族男性里的C系来自东北地区,

汉族男性里的N和Q系来自北方游牧部落。

汉族的祖先在秦以后的两千年时间里不断向四周扩散,

分别融合了东南、西南各个本地土著部落,

完成了汉族在中国人口的大爆发。

而融入进汉族血统中的各个少数民族,

由于人口基数相对于汉族过于小,

这使得外来的基因对汉族遗传结构没有造成根本的改变。

结语:

汉族的主要来源于3000年前中原的周人,

人群的父系遗传构成能较好的反应出人群的远古起源,

而人群的母系遗传结构更多的表现出人群间的基因交流状况。

从父系DNA上高频的O系是汉族的主体,

Q系中的Q1a1也是后来并入汉族的一员,

其他N系、C系、R系都有部分分支在汉族中出现。

而虽然汉族在扩散过程中,

融入了大量土著民族的成员,

但庞大的人口基数让汉族的遗传结构没有多少变化。

文章转载头条 长门文轩

北京清控聚智生态科技研究院负责人

发布于 2019-08-24 15:35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