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人基因结构
2022-10-06 18:29:34
  • 0
  • 0
  • 0
  • 0

在看金力的数据

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基因混合比例比较表:

取样  Y-染色体(男)    mtDNA(女)

安徽    0.929               0.755

福建   0.966                0.248

广东  10.669               0.068

广东 2  ND                  0.312

广西   0.608                0.249

湖北   0.949                0.907

湖南   0.657                0.490

江苏   0.821                0.786

江西   0.829                0.424

上海   0.902                0.833

四川   0.713                0.498

云南1  0.915               0.245

云南2  0.924               0.645

浙江    0.763                0.540

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汉族人的民族起源和基因结构

今天的汉族人,占压倒性主体的是0一M175

M175细分为最大三个子支系(其他N多小类型都不算):

01-M11902-M9503-M122

这三个子类型地理分布很有意思:

01-M119广泛分布在从北亚到东南亚,但在最中央的黄河流域几平找不到!

在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特人,其01-M119的比例最高,达34%。

另外,北亚地区的外蒙、满州、朝鲜、日本、勘察加人等民族也有01-M119类型,

但一般比例不超过10%,

中国南方,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01 -M119比例也较高。

而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地区的汉族人中,01-M119类型的比例都小于0.5%,

在陕西、山西、湖北等省,没有发现这种类型,出现频率为零。

M119的分布呈现的是两头大中间少的格局。

02-M9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

在泰国高达55%,从泰国向北在递减,从泰国向南也在递减,

可以推论02-M95变异最初出现在东南亚地区,并向西周扩散。

在东亚地区,只在朝鲜人、日本人、阿穆尔人中有一定分布,

在山东、河北、甘肃的汉族人群中,出现频率全部为零,

在南方汉族人中,能找到出现概率非常低的M95

03-M122类型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

从北亚向南到爪哇、新西兰,

从日本向西到西藏、哈萨克人,

全部能找到03-M122的分布。

从出现频率上看,

03-M122的出现频率最高地区

为中国的云南地区、印度的那加邦土著民族上,

很多民族中出现频率为100%,如独龙族等。

在黄河流域的河北、陕西、山东,

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四川、江西等地区的汉族人中,

03-M122都超过了80%。

在北亚地区,03-M122数量比较少,

外蒙人中超过了30%,阿穆尔人也超过了40%,

以及朝鲜人,除这三个人群外其他都比较少,

在艾温基人出现频率为零,在布里亚特人也为零,

在日本人中为22%。

在东南亚地区,M122数量比较多,

只有泰国、柬埔寨等地区略少,

其他地区一般超过50%,

出现频率从中国向南逐渐递减,

到了爪哇人中出现频率只有20%,

在汤加、新西兰的毛利人人也有出现,但比例都不大。


中国人群基因频率1的主成分分析(摘要)

肖春木 杜若甫 L.L. Cavalli-Sforza E. Minch

对中国人群中38个基因座的130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绘制了主成分分布地图和主成分综合地图。

结果显示,汉族人群的第1主成分分布反映了

南方蒙古人种与北方蒙古人种间遗传结构差异的梯度变化,

而其第2主成分分布则反映了蒙古人种与高加索人种间的基因流动。

中国少数民族人群的第1主成分分布与汉族中的第2主成分相似,

而第2主成分分布则与汉族中的第1主成分相似。

当将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基因频率放在一起分析时,

所得出的主成分分布基本上与少数民族的相似。

中国人群基因频率的第3,4主成分的分布

则可能反映了古代某些地区人口骤增而向外扩展的历史事件。

中国人群基因频率主成分综合地图明显地显示出:

在亚洲的南、北方蒙古人种间

有一明显的分界线——长江,

猜测:如果中国现代人确实起源于非洲,

则南、北方蒙古人种的祖先在进入亚洲以前已经分开,

南方蒙古人种的祖先

自非洲或中东沿海岸向东迁徙、扩展、直至东南亚,

然后折向北,至华南,再直至长江,

甚至可能有一段时间曾占据过长江以北的一些地区,

北方蒙古人种的祖先则在帕米尔以北地区

自西向东,直至东北亚,再扩展至美洲、日本等地,

同时向南,直至长江,在近二三千年内,

北方蒙古人种才不断向长江以南扩展、渗透。


关键词 中国人群基因频率 主成分分析▲

M175这三个子类型的地理分布告诉我们一个信息,

我们可以推论出东亚各民族的发展史。

东亚黄种人开始可能分为四个大集团:

北亚人群黄河上游人群、黄河下游人群、中南半岛人群

北亚人群代表了阿尔泰语系的民族

由于生活在气候寒冷地区,无法种植农作物,

其他人群都无法涉足,所以很难取代他们。

黄河上游集团代表了古代汉藏语系民族(先羌,标志性基因03-M122),

黄河下游集团也是一个古老人群,他们特有的是01-M119。

大约在6~5千年前,

古代汉藏语系先民开始分化,

一支向西、向南发展,成为了藏缅语族

另一支向东发展,就是汉语族。

汉语族部落并击败了黄河下游的古老居民,

这些具有M119的民族失败后开始分化为两支,

北支M119进入了辽河流域

并深深影响了西伯利亚和北亚居民的基因构成,

成为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基因,

南支M119向南发展,成为后来的“百越”

从此,M119基因从黄河流域消失

取代他的是带有M122先羌人(汉语族部落)。

这段部族迁徙史,也许就是我们民间口口相传的

著名的黄帝战胜蚩尤的历史传说!

虽然我们找不到当年的战争遗迹,

但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吻合的考古和基因的证据,

考古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从此消失了,

取代它的正是从陕西河南来的龙山文化

此后山东存在的文化就是山东龙山文化!

在基因上,证据更加明显,

山东、河北两省的汉族人中

M122M119的比例接近200:1,

超过99%人以上

都是随黄帝东来者(先羌部落,M122类型)的后代。

而陕西、湖北的汉族人中干脆找不到M119的类型。

经过这次原始的部落战争,

汉语族的各部族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

他们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方国,

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近2000年。

大概在距今3100年前,

一支小部落从甘肃天水

迁徙到了陕西周原,就是周族人。

他们在周武王的带领下,周族人消灭了商朝。

灭商后,周武王率领300辆战车和5000虎贲,

用了三年时间,消灭了99个方国,

征服了652个方国,俘虏了410万战俘。

(《逸周书·丗俘解第四十》)

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

西周分封了大量诸侯国,

周族也随着分封扩散到了全国。

周族人称自己国家是“有夏”,

此后各诸侯国都自称“有夏”,

对外统称自己“诸夏”,

夏者,本意是区域广大。

周族自称自己的本民族为

“华”,称外族为“夷”(异),

此后凡是与周族有同源关系的血亲部族

都开始自称“华胄”,

称外族为“非类”“夷(异)人”,

意思是非华族类,

华者,本意就是高贵壮丽。

从此,“华夏”也就成了这些诸侯国的统称,

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中华”两字的来历。

周族人的语言叫“雅语”(夏语),

在全国通行,孔子讲学,

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

但孔子的话他们都听得懂,

因为孔子说的是当时的普通话——“雅语”,

这在《论语》里有“子所雅言”的话,

不说“雅语”就是被称为“野言”“非文”,

由于有着交流需要和文学推进,

“雅语”最终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语言,

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汉语。

到了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最终将这些

互相强烈认同的割据国家统一起来,

后来又经过汉朝的统一和强盛,

华夏族终于发展成为汉族。

先秦的发展,

使得汉语族各支系语言全部统一到周族的“雅语”下,

经过长期的融合,不断的人口迁徙,

到今天,长江以北的汉族人,

各地之间差异已经非常小了,

从山东到甘肃,都没什么差异。

秦汉以后,中原王朝开始了

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控制,

大量的汉族移民开始迁往南方,

今天,南北汉族在Y染色体上差异很小,

90%的相似性,

也就是南北方汉族父系都是同源的。

南北汉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mtDNA上,

也就是母系来源上。

简单的说,

南方汉族基本可以表示为=父系(北方汉族Y染色体)+

母系(北方汉族线粒体mtDNA+溶入的南方很多的民族的线粒体mtDNA),

南方汉族不但和北方汉族在mtDNA上有差异,

其实他们之间也不同,

湖南的汉族和福建的汉族mtDNA就不同,

甚至同是广东人,广府人和客家人在mtDNA上也不同。

M9 是亚欧人种的共同祖宗。


转个好玩的东西:

撒哈拉大草原多美呀!

很多非洲人在家门口玩,在大草原捉蝴蝶,还跑到地中海去抓螃蟹。

韦尔斯把这些人称为“中东人”。

年代:五万年前;地点:北非;番号:M168

最早离开非洲的人,叫作M130海军部队,去了澳洲和美洲。

四万五千年前,那些中东人,把M168置换为M89。

四万年前,撒哈拉完全变成了大沙漠。很多人不能回家了。

中东人中一些人,基因发生置换。把M89置换为M9。

这些人想得开,不能回家,就到东方去寻找乐园,他们组成了欧亚兵团。

欧亚兵团,即M9兵团,在克什米尔分兵两路。

东行的亚洲军,为M175军;

北行的欧美军,为M45军。

北行军无力翻越天山,至俄罗斯鄂毕河畔,再分丘两路。

M45军的西行部队到达乌克兰,进行了数千年的休整。

二万年前到达西欧的,叫作M172师。

M45军的东行部队,叫作M242师,到达西伯利业。

一万年前,西伯利业人派出M3旅,去了美洲。

亚洲军,M175军无力攀替喜玛拉雅,继续东行。 M20进入印度。

公元八千年前后,农业大迁移。

中东M172军进入南欧。高加索M17军南迁。

此外还有非洲班图语南移,黑西哥印地安人北上等等。

各军的年表归纳入如下:

M168:5万年前;

M130(澳、美):5万年前;

M89(中东):4万5千年前;

M9(欧亚兵团):3万5千年前;

M45 欧亚军团北行军,欧美军):3万5千年前;

 M175(欧亚军团东行军,亚洲军):3万5千年前;

M173(西欧):3万年前;

M242(西伯利亚):2万年前;

 M3(美洲):2万年前;

M20(印度):3万年前。

上古中华迁移大军。

时间:三万五千年前。

番号:M9欧亚兵团,M175亚洲军,昆明军区。

白度白科

东亚的人群按父系可以分为三支,

C、D、F或称Eurasian。

他们早在非洲就都已经分化出来了。

C、D型先踏上东征的路途,

他们沿着海路向前向前向前,

遍布于印度东亚东南业澳大利亚,并向内陆纵深发展。

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种除了个别遗址,大多属于这些人。

Eurasian来到亚洲比前者晚,起初也是沿着海路迁徙,

大概是由于前者的竞争,不得不早早就向内陆发展。

由于内陆条件差得多也险恶得多,

于是发展出更高的技术,但也因此因祸得福,

在后来得竞争中打败先到的CD型,把他们推向边缘。

我国新石器时代人多数属于这些人。

F型在印度的一支带上了M9突变,也就是K型。

大约在此时已经向内陆发展了,

其中一支向北迁移的产生M45突变,被称为P型,在中亚时分出两支,

向西的拥有M207的一支被称为R型,一直前进到欧洲,

有一支还返回了非洲。

向东的一支主要是Q型,有部分南下到了中国境内,

部分向东跨越白令海峡,构成美洲土著的主体。

K型中的部分在东南亚时已产生M214突变,

拥有该突变的人群有两支,

一支为N型,

跟着当时冰川后退的步伐逐步推进到北极圈附近,

成为乌拉尔人群的特色类型;

另一支就是我国最常见的O型。

早在东南亚的时候, 010203已经分化了。

他们分三路大举北伐。

01是夷越人群的特色类型,

李辉等认为他们北伐的基地是两广地区。

0203在中西部北上,常见于西南的少数民族中。

在大西南时03分化出03abcde诸类型,

03e(也就是H8)是羌人的特色类型,

大约六千年前,一支羌人与其他人分道扬镳,向东向南进军。

不消说,这是华夏人的祖先。

至今在黄土高原上,03e1类型还占有很高的比例。

随后,经历夏商周三代,春秋时华夏族意识确立起来。

经过秦汉两朝,汉族意识也最终确立。原先中原地区的各色人等融为一体。

早在西周时,那时中国地广人稀,中原有很多异族部落。

钱穆先生认为此时华夷之分仅在于是否筑城而居上。

这些部落有的属于羌人,有胡人,甚至按一些人的看法还有小黑人。

随着人口增加,这些地方逐步纳入华夏族诸侯国的势力范围。

一些人被驱逐,一些人被吸收,

也有的反客为主,成为战国诸强之一,譬如中山国。

至于楚国,其实楚身上华夏色彩很浓,不能简单的看成是南蛮的代表。

即使到了汉族形成的时候,汉族与北方诸胡,南方诸蛮越并非泾渭分明。

等到西晋因为内战而崩溃,中国进入所谓的五胡乱华时期。

匈奴,鲜卑,羯,氐,羌,纷至沓来。这时就应该有中亚西亚的民族进出。

而北方人此时也大批南迁。

华夏族南下时间比这早得多,在上海就发现战国时代属于03e的人。

估计当时的吴人颇有不少华夏族的遗传,因为吴的国君是周人。

类似的事又发生了几次,同时由于南方的逐步开发,

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北方人南下的规模是比较大的。

这些人肯定会把先前融入的胡人类型或多或少地带往南方。

在吸收了各色异族人群之后,

南北方汉族基本上又走到同一起跑线上,

这表现在南北H6H8的比例差不多上。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