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国族群
2022-10-06 17:26:31
  • 0
  • 0
  • 3
  • 0

下文转载于知乎(有少量编辑),作者 “罗湿陀罗居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87249480

计85个族群(绝大部分藏族、彝族支系未整理)

觉乃藏族:人口约2万人,主要分布于甘肃甘南的卓尼县和迭部县,使用藏语康方言卓尼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喜马拉雅语群藏语支),原属吐蕃人,自称“博”,通常被称为觉乃藏族、觉乃藏、卓尼藏族、卓尼藏、三格毛儿、三格毛,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博峪藏族:人口约7万人,主要分布于甘肃甘南的舟曲县和迭部县,使用藏语康方言舟曲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喜马拉雅语群藏语支),下分博峪次土语、上河次土语、八楞次土语和拱坝次土语,原属吐蕃人,自称“博”,通常被称为博峪藏族、博峪藏、舟曲藏族、舟曲藏,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雍仲苯教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拉达克人:人口约2千5百人,主要分布于西藏阿里的日土县,使用藏语拉达克方言(又称拉达克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喜马拉雅语群藏语支),原属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人,自称“拉达克人”,通常被称为拉达克人、拉达克藏人,信奉藏传佛教,主要的教派有格鲁派和噶玛噶举派,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木雅人:人口约1.5万人,主要分布于四川甘孜的康定市、九龙县、道孚县和雅江县,四川雅安的石棉县,使用木雅语(又称弥药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下分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原属党项人后裔,自称“木雅”“木勒”“木尼洛”,通常被称为木雅人、木雅巴、木雅藏族、木雅藏,内部分为木雅人和木勒人两支,木雅人使用木雅语西部方言,人口约1.2万人,自称“木雅”,木勒人使用木雅语东部方言,人口约3千人,自称“木勒”“木尼洛”,信奉藏传佛教,主要的教派有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和噶玛噶举派,木雅人通常被认为是康巴藏族的一支,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夏尔巴人:人口约1千6百人,主要分布于西藏日喀则的聂拉木县、定结县和定日县,使用藏语卫藏方言夏尔巴土语(又称夏尔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喜马拉雅语群藏语支),原属党项人后裔,自称“夏尔巴”,通常被称为夏尔巴人、夏尔巴族,信奉藏传佛教,主要的教派有萨迦派和噶玛噶举派,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认定为未识别民族。

夏尔瓦藏族:人口约3万人,主要分布于四川阿坝的松潘县,使用藏语安多方言牧区土语安多夏尔巴次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喜马拉雅语群藏语支),原属党项人后裔,自称“夏尔瓦”“夏尔哇”,通常被称为夏尔瓦藏族、夏尔哇藏族,信奉藏传佛教和雍仲苯教,其中,藏传佛教主要的教派有格鲁派和萨迦派,夏尔瓦藏族通常被认为是安多藏族的一支,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嘉绒人:人口约8万人,主要分布于四川阿坝的马尔康市、金川县、小金县、黑水县、红原县、汶川县和理县,四川甘孜的康定市和丹巴县,少数分布于四川雅安的宝兴县,使用嘉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嘉绒语支),下分四土方言(又称嘉绒语东部方言)、茶堡方言(又称嘉绒语东北部方言)和四大坝方言(又称嘉绒语西北部方言),嘉绒语四土方言下分大金土语、小金土语、理县土语和马尔康土语,嘉绒语四大坝方言下分草登土语和日部土语,原属嘉良夷与吐蕃人的混血后裔,自称“绒瓦”“绒哇”“嘉绒瓦”“嘉绒哇”“嘉摩察瓦绒”“古如”,通常被称为嘉绒人、嘉绒族、绒巴、嘉绒巴、嘉绒藏族、嘉绒藏,信奉藏传佛教和雍仲苯教,其中,藏传佛教主要的教派有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和噶玛噶举派,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尔龚人:人口约4万人,主要分布于四川甘孜的道孚县、丹巴县、炉霍县、色达县和新龙县,使用尔龚语(又称道孚语、霍尔语、霍尔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嘉绒语支),下分道孚方言和革什扎方言,尔龚语道孚方言下分鲜水土语、上甲土语、孔色土语和沙冲土语,尔龚语革什扎方言下分革什扎土语和聂呷土语,原属西部嘉绒人,自称“布”“布巴”,通常被称为尔龚人、尔龚族、尔龚藏族、道孚藏族,信奉藏传佛教和雍仲苯教,其中,藏传佛教主要的教派有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和噶玛噶举派,尔龚人通常被认为是嘉绒人的一支,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拉坞戎人:人口约1.5万人,主要分布于四川阿坝的金川县、壤塘县和马尔康市,使用拉坞戎语(又称绰斯甲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嘉绒语支)和上寨语(又称拉坞戎语蒲西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嘉绒语支),其中,拉坞戎语下分观音桥方言、业隆方言和小依里方言,原属尔龚人,自称“布”“布巴”,通常被称为拉坞戎人、拉坞戎藏族,信奉藏传佛教和雍仲苯教,其中,藏传佛教主要的教派有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和噶玛噶举派,拉坞戎人通常被认为是尔龚人的一支,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新龙木雅人:人口约1千人,主要分布于四川阿坝的壤塘县,使用新龙木雅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嘉绒语支),原属尔龚人,自称“木雅”,通常被称为新龙木雅人,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新龙木雅人通常被认为是尔龚人的一支,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白马人:人口约2万人,主要分布于四川绵阳的平武县,四川阿坝的九寨沟县和松潘县,甘肃陇南的文县,使用白马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喜马拉雅语群藏语支),下分平武方言、九寨沟方言和文县方言,原属氐人白马番,自称“贝”,通常被称为白马人、白马族、白马藏族、白马藏、平武藏族、平武藏,信奉雍仲苯教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色尔藏族:人口约2百人,主要分布于四川绵阳的平武县,使用藏语安多方言牧区土语色尔次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喜马拉雅族群藏语支),原属番人白草番,自称“白”“白涅”,通常被称为色尔藏族、色尔藏、泗耳藏族、泗耳藏,信奉万物有灵,色尔藏族通常被认为是安多藏族的一支,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虎牙藏族:人口约1千人,主要分布于四川绵阳的平武县,使用藏语安多方言牧区土语虎牙次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喜马拉雅族群藏语支),原属番人木瓜番,自称“白”“白涅”,通常被称为虎牙藏族、虎牙藏,信奉万物有灵,虎牙藏族通常被认为是安多藏族的一支,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尔苏人:人口约1.6万人,主要分布于四川凉山的甘洛县和越西县,四川雅安的石棉县和汉源县,使用尔苏语尔苏方言(又称尔苏语东部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原属西番人的一支,自称“尔苏”“鲁苏”“布尔日”“布尔日-尔苏”,通常被称为尔苏人、尔苏族、西番人、番族、尔苏藏族、尔苏藏,信奉斯巴苯教、雍仲本教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多续人:人口约2千人,主要分布于四川凉山的冕宁县,使用尔苏语多续方言(又称尔苏语中部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原属尔苏人,自称“多续”“多旭”“多须”“多虚”,通常被称为多续人、多旭人、多须人、多虚人、西番人、番族、多续藏族、多旭藏族、多须藏族、多虚藏族,信奉斯巴苯教、雍仲苯教和万物有灵,多续人通常被认为是尔苏人的一支,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栗苏人:人口约7千人,主要分布于四川凉山的冕宁县和木里藏族自治县,四川甘孜的九龙县,使用尔苏语栗苏方言(又称尔苏语西部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下分里汝土语和呷尔土语,原属尔苏人,自称“里汝”“普”“普鲁日”,通常被称为栗苏人、西番人、番族、栗苏藏族,内部分为里汝人和呷尔人两支,里汝人使用尔苏语栗苏方言里汝土语,自称“里汝”,呷尔人使用尔苏语栗苏方言呷尔土语,自称“普”“普鲁日”,信奉斯巴苯教、雍仲苯教和万物有灵,栗苏人通常被认为是尔苏人的一支,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扎巴人:人口约1.3万人,主要分布于四川甘孜的道孚县和雅江县,使用扎巴语(又称扎坝语、扎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原属西番人的一支,自称“扎”“扎巴”“扎坝”“扎巴哇”“扎坝哇”,通常被称为扎巴人、扎坝人、扎巴藏族、扎坝藏族,信奉藏传佛教和雍仲苯教,其中,藏传佛教主要的教派有格鲁派和宁玛派,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却域人:人口约2万人,主要分布于四川甘孜的新龙县、雅江县、道孚县和理塘县,使用却域语(又称却隅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原属西番人的一支,自称“却域”“却隅”,通常被称为却域人、却隅人、却域藏族、却隅藏族,信奉雍仲苯教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贵琼人:人口约1万人,主要分布于四川甘孜的康定市和泸定县,少数分布于四川雅安的宝兴县和天全县,使用贵琼语(又称鱼通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原属西番人的一支,自称“贵琼”“鱼通”“顾羌”“葛羌”,通常被称为贵琼人、鱼通人、顾羌人、葛羌人、贵琼藏族、鱼通藏族,信奉藏传佛教宁玛派、雍仲苯教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史兴人:人口约2千人,主要分布于四川凉山的木里藏族自治县,使用史兴语(又称旭米语、虚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原属西番人的一支,自称“史兴”“史亨”,通常被称为史兴人、旭米人、虚糜人、史兴藏族、旭米藏族、虚糜藏族,信奉雍仲苯教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黑水藏族:人口约5万人,主要分布于四川阿坝的黑水县,使用羌语北部方言芦花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羌语北部方言麻窝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羌语北部方言维古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和羌语北部方言茨木林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原属安多藏族,自称“尔玛”,通常被称为黑水人、黑水藏族、黑水藏、尔玛藏族、尔玛藏,内部分为大黑水人和小黑水人两支,信奉藏传佛教,主要的教派有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和觉囊派,黑水藏族通常被认为是安多藏族的一支,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纳木依人:人口约6千人,主要分布于四川凉山的西昌市、冕宁县、盐源县和木里藏族自治县,四川甘孜的九龙县,使用纳木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下分纳木依方言和纳木兹方言,原属纳语支人群摩娑人与西番人的混血后裔,自称“纳木依”“纳木兹”“纳木日”“纳木汝”“纳米”,通常被称为纳木依人、纳木依藏族、纳木依藏,信奉雍仲苯教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门巴族:人口约9千人,主要分布于西藏山南的错那县,西藏林芝的墨脱县,使用门巴语(又称错那门巴语、达旺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喜马拉雅语群北门巴语支)和藏语卫藏方言前藏土语错那次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喜马拉雅语群藏语支),其中,门巴语下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原属门隅土著与吐蕃人的混血后裔,自称“门巴”“达巴”“勒布”“学增”“米玛特”“不若米巴”,通常被称为门巴人、门巴族,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斯巴苯教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门巴族,需要指出的是,门巴族主体主要分布于伪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南地区,人口约5万人,目前处于印度伪阿鲁纳恰尔邦政府的实际控制之下。

仓洛人:人口约2千人,主要分布于西藏林芝的墨脱县和巴宜区,使用仓洛语(又称仓拉语、仓洛门巴语、墨脱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喜马拉雅语群藏语支)和藏语康方言东部土语林芝次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喜马拉雅语群藏语支),原属不丹主巴族噶隆人,自称“仓洛”“主巴”“门巴”,通常被称为仓洛人、阿洛人、门巴族仓洛人、门巴族阿洛人、仓洛门巴族、阿洛门巴族、门巴族、夏却普人,信奉藏传佛教宁玛派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门巴族,需要指出的是,仓洛人亦分布于伪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南地区,人口约5千人,目前处于印度伪阿鲁纳恰尔邦政府的实际控制之下。

珞巴族(主体):人口约3千人,主要分布于西藏山南的错那县和隆子县,西藏林芝的墨脱县和察隅县,使用阿迪语博嘎尔方言博嘎尔土语(又称阿波尔语博嘎尔方言博嘎尔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桑朗语群达尼语支)、阿迪语达额木方言(又称阿波尔语达额木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桑朗语群达尼语支)、尼西语崩尼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桑朗语群达尼语支)、尼西语山地米星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桑朗语群达尼语支)、德根语(又称塔金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桑朗语群达尼语支)和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桑朗语群达尼语支),原属藏缅语人群,自称“博嘎尔”“达额木”“崩尼”“米古巴”“米辛巴”“德根”“纳”“姆热”“巴依”“墨玉洛”“墨邦洛”,通常被称为珞巴族,内部分为博嘎尔人、达额木人、崩尼人、米古巴人(黑珞巴)、米辛巴人(白珞巴)、德根人、纳人、姆热人和巴依人九支,信奉日月教、斯巴苯教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珞巴族,需要指出的是,珞巴族(主体)主体主要分布于伪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南地区,人口约60万人,内部分为阿迪人、尼西人、德根人、阿帕塔尼人和米星人五支,阿迪人又称阿波尔人,内部又分为博嘎尔人、拉莫人、派力波人、阿兴人(坚波人)、博日人、希蒙人、卡可人、柯默卡人、巴达姆人、民荣人、巴昔人、潘奇人(达木人)、达额木人、邦波人、棱波人、玛雅人和迦龙人十七支,使用阿迪语(又称阿波尔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桑朗语群达尼语支)和迦龙语(又称阿迪迦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桑朗语群达尼语支),其中,阿迪语下分博嘎尔方言、博日方言、桑朗方言、达木方言和达额木方言,阿迪语博嘎尔方言下分博嘎尔土语、拉莫土语和派力波土语,阿迪语博日方言下分博日土语、希蒙土语、卡可土语和柯默卡土语,阿迪语桑朗方言下分巴达姆土语、民荣土语和巴昔土语,尼西人又称达夫拉人(东达夫拉人),内部又分为尼西人、崩尼人和山地米星人(山地米里人、山美里人)三支,使用尼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桑朗语群达尼语支),下分尼西方言、崩尼方言和山地米星方言,德根人又称达夫拉人(西达夫拉人)、塔金人,内部又分为德根人、纳人、姆热人和巴依人四支,使用德根语(又称塔金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桑朗语群达尼语支)和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桑朗语群达尼语支),阿帕塔尼人又称登尼人,使用阿帕塔尼语(又称登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桑朗语群达尼语支),米星人又称米里人、草地米星人、草地米里人、平原米星人、平原米里人、米日人,使用米星语(又称米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桑朗语群达尼语支),目前处于印度伪阿鲁那恰尔邦政府的实际控制之下。

崩如人:人口约10人,主要分布于西藏山南的隆子县,使用崩如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鲁苏语支),原属藏缅语人群,自称“勒外”,通常被称为崩如人、珞巴族崩如人,信奉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珞巴族,需要指出的是,崩如人主体主要分布于伪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南地区,人口约2000人,目前处于印度伪阿鲁纳恰尔邦政府的实际控制之下。

苏龙人:人口约100人,主要分布于西藏山南的隆子县,使用苏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舍朱奔语支)和崩如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鲁苏语支),原属藏缅语人群,自称“布瑞”,通常被称为苏龙人、布瑞人、珞巴族苏龙人、珞巴族布瑞人,信奉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珞巴族,需要指出的是,苏龙人主体主要分布于伪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南地区,人口约5千人,目前处于印度伪阿鲁纳恰尔邦政府的实际控制之下。

义都人:人口约100人,主要分布于西藏林芝的察隅县,使用义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桑朗语群义都-达让语支),原属藏缅语人群,自称“义都”“都都”,通常被称为义都人、米什米人、丘利嘎塔人、珞巴族义都人,信奉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珞巴族,需要指出的是,义都人主体主要分布于伪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南地区,人口约1万人,目前处于印度伪阿鲁纳恰尔邦政府的实际控制之下。

达让人:人口约1千2百人,主要分布于西藏林芝的察隅县,使用达让语(又称达让僜语、迪加罗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桑朗语群义都-达让语支),原属藏缅语人群,自称“达让”,通常被称为达让人、米什米人、僜人、僜巴、僜族,信奉万物有灵,达让人通常被认为是僜人的一支,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认定为未识别民族,需要指出的是,达让人主体主要分布于伪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南地区,人口约1万人,主要的部落有达崩纽、阿宗纽、德嘎·林高、德嘎·嘎绕哈衮、德嘎·格拉、阿鹏、玛牛、阿歪冷、玛尹、帕衮·哈贡、帕衮·达冉巴、帕衮·格冷崩和帕衮·空贡,目前处于印度伪阿鲁纳恰尔邦政府的实际控制之下。

格曼人:人口约3百人,主要分布于西藏林芝的察隅县,使用格曼语(又称格曼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格曼语支),原属藏缅语人群,自称“格曼”“米教”,通常被称为格曼人、米什米人、米教人、僜人、僜巴、僜族,信奉万物有灵,格曼人通常被认为是僜人的一支,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认定为未识别民族,需要指出的是,格曼人主体主要分布于伪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南地区,人口约8千人,主要的部落有都西·阿贡、都西·布林、都西·郭冬、布雷、阿东、德美和克洞,目前处于印度伪阿鲁纳恰尔邦政府的实际控制之下。

扎话人:人口约1千人,主要分布于西藏林芝的察隅县,对内使用扎话(属格曼语与藏语康方言东部土语林芝次土语混合形成的克里奥尔语),原属格曼人,自称“扎”“杂”,通常被称为扎话人,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

其他藏南原住民:鲁苏人(又称阿卡人),人口约8千3百人,使用鲁苏语(又称阿卡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鲁苏语支),米济人(又称萨迦朗人、达迈人),人口约2.8万人,使用米济语(又称萨迦朗语、达迈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鲁苏语支),下分东部方言、西部方言和北部方言,克罗人,人口约8百人,使用克罗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桑朗语群桑朗语支),米朗人,人口约2千人,使用米朗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桑朗语群桑朗语支),舍朱奔人(又称舍度苯人),人口约4千5百人,使用舍朱奔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舍朱奔语支),布贡人(又称布坤人),人口约2千人,使用布贡语(又称布坤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舍朱奔语支),利西门巴人,人口约1千5百人,使用利西语(又称利西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舍朱奔语支),楚克门巴人,人口约6百人,使用楚克语(又称楚克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舍朱奔语支),萨尔塘门巴人,人口约2千人,使用萨尔塘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舍朱奔语支),噶拉塘门巴人,人口约2千人,使用噶拉塘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舍朱奔语支)。

普米人、普米族:人口约10万人,主要分布于四川凉山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和九龙县,云南怒江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云南丽江的古城区、永胜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云南迪庆的香格里拉市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少数分布于云南昭通的鲁甸县,云南临沧的云县和凤庆县,使用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下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普米语北部方言(又称北部普米语)下分水洛土语、桃巴土语、拖七土语、左所土语和三岩龙土语,普米语南部方言(又称南部普米语)下分水俸土语、大羊土语、箐花土语、鲁甸土语、新营盘土语和锣锅箐土语,原属西番人的一支,自称“普米”“培米”“拍米”“拍木依”“柏木依”“普日米”“普英米”,内部依据分布地域可以分为两支,分布于四川一侧的普米人通常被称为普米人、普米藏族、普米藏、木里藏族、木里藏,人口约6万人,信奉藏传佛教、雍仲苯教、丁巴教和万物有灵,其中,藏传佛教主要的教派有格鲁派和萨迦派,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藏族,分布于云南一侧的普米人通常被称为普米人、普米族,人口约4万人,信奉丁巴教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普米族。

羌族:人口约31万人,主要分布于四川阿坝的茂县、理县、汶川县、松潘县和黑水县,四川绵阳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和平武县,少数分布于四川甘孜的丹巴县,贵州铜仁的石阡县和江口县,使用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下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羌语北部方言(又称北部羌语)下分芦花土语、麻窝土语、维古土语、曲谷土语、回龙土语、黑虎土语、镇平土语、渭门土语和茨木林土语,羌语南部方言(又称南部羌语)下分桃坪土语、龙溪土语、绵篪土语、木卡土语、蒲溪土语和雁门土语,原属河湟羌人与氐人、吐蕃人的混血后裔,自称“尔玛”“尔麦”“尔咩”“日玛”“日麦”“日茂”“麦”,通常被称为尔玛人、羌人、羌族,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羌族。

平武羌族:人口约3万人,主要分布于四川绵阳的平武县,使用绵阳话(属西南官话川黔片),其民族语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已消亡,原属番人白草番,自称“羌族”,通常被称为平武羌族、豆叩羌族,信奉民间信仰,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羌族。

纳西族纳西人:人口约27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丽江的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宁蒗彝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华坪县,云南迪庆的香格里拉市、德钦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四川凉山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少数分布于云南大理的鹤庆县和剑川县,云南怒江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四川攀枝花的盐边县,四川甘孜的得荣县,西藏昌都的芒康县,使用纳西语西部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纳语支),下分大研镇土语、丽江坝土语、宝山州土语和龙蟠土语,原属纳语支人群摩娑人,自称“纳西”“纳喜”“鲁鲁”“探览”“舒辛”,通常被称为纳西人、纳喜人、纳西族,信奉纳西东巴教、藏传佛教、民间信仰和万物有灵,其中,纳西东巴教主要的教派有白山派、白沙派、宝山派和太安鲁甸派,藏传佛教主要的教派有格鲁派和噶玛噶举派,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纳西族。

纳西族纳恒人:人口约1千4百人,主要分布于云南丽江的宁蒗彝族自治县和永胜县,使用纳西语东部方言北渠坝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纳语支),原属纳语支人群摩娑人,自称“纳恒”,通常被称为纳恒人、纳西族纳恒人,信奉纳恒哈巴教、藏传佛教格鲁派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纳西族。

纳西族阮可人:人口约7千人,主要分布于云南迪庆的香格里拉市,云南丽江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四川凉山的木里藏族自治县,使用纳西语东部方言永宁坝土语汝卡次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纳语支),原属纳语支人群摩娑人,自称“阮可”“汝卡”“若喀”,通常被称为阮可人、汝卡人、若喀人、纳西族阮可人、纳西族汝卡人、纳西族若喀人,信奉阮可东巴教、藏传佛教格鲁派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纳西族。

纳西族玛丽玛萨人:人口约2千人,主要分布于云南迪庆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使用纳西语东部方言永宁坝土语玛丽玛萨次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纳语支),原属纳语支人群摩娑人,自称“玛丽玛萨”,通常被称为玛丽玛萨人、玛萨人、纳西族玛丽玛萨人、纳西族玛萨人、玛丽玛萨族、玛萨族,信奉纳西东巴教、藏传佛教格鲁派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纳西族。

摩梭人:人口约4.7万人,主要分布于四川凉山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四川攀枝花的盐边县和仁和区,云南丽江的宁蒗彝族自治县,云南迪庆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使用纳西语东部方言永宁坝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纳语支)和纳西语东部方言瓜别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纳语支),原属纳语支人群摩娑人,自称“纳”“纳日”“纳汝”,通常被称为摩梭人、摩梭族、摩沙人、摩沙族、麽些人、麽些族,内部分为纳人和纳日人两支,纳人使用纳西语东部方言永宁坝土语,人口约2千人,自称“纳”,通常还被称为摩梭族纳人,纳日人使用纳西语东部方言瓜别土语,人口约4.5万人,自称“纳日”“纳汝”,通常还被称为摩梭族纳日人、摩梭族纳汝人、蒙族、蒙古族,信奉纳日达巴教、藏传佛教、民间信仰和万物有灵,其中,藏传佛教主要的教派有格鲁派、萨迦派和噶玛噶举派,在民族识别过程中,四川一侧的摩梭人被识别为蒙古族,一定程度上不认同“摩梭人”这一称谓,云南一侧的摩梭人被识别为纳西族或被认定为未识别民族,一定程度上不认同“蒙古族”这一称谓。

拉热人:人口约6百人,主要分布于四川凉山的木里藏族自治县,使用拉热语(又称木里水田话,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纳语支),原属纳语支人群摩娑人,自称“拉热”“拉惹”,通常被称为拉热人、拉惹人、水田人、蒙古族,信奉拉热达巴教、藏传佛教格鲁派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蒙古族。

阿昌族:人口约3.9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德宏的陇川县、梁河县、盈江县、芒市和瑞丽市,少数分布于云南保山的腾冲市和龙陵县,云南大理的云龙县,使用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缅语支)和大理话(属西南官话云南片),其中,阿昌语下分陇川方言、梁河方言和潞西方言,原属缅彝语人群,自称“阿昌”“峨昌”“娥昌”“莪昌”“萼昌”,通常被称为阿昌人、峨昌人、娥昌人、莪昌人、萼昌人、阿昌族,内部分为户撒支系、克赛支系、曩瓦支系和云龙支系四支,户撒支系又称陇川支系,使用阿昌语陇川方言,人口约1.6万人,自称“阿昌”“蒙撒”“户撒”“衬撒”,通常还被称为傣撒、傣昌、昌撒、夷边家,克赛支系又称梁河支系,使用阿昌语梁河方言,人口约1.3万人,自称“峨昌”“哈昌”“汉撒”,通常还被称为克赛、野瓦、大阿昌,曩瓦支系又称高埂田支系,使用阿昌语潞西方言,人口约8千人,自称“曩瓦”,通常还被称为小阿昌,云龙支系又称漕涧支系,使用大理话(属西南官话云南片),人口约2千人,信奉上座部佛教摆庄派、汉传佛教、道教、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会、本主教、毕摩教、民间信仰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阿昌族。

仙岛人:人口约1百人,主要分布于云南德宏的盈江县,对内使用仙岛语(又称先岛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缅语支),原属阿昌族,自称“仙岛”“先岛”,通常被称为仙岛人、先岛人、阿昌族仙岛人、阿昌族先岛人、崩巴仙岛、崩巴先岛,信奉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阿昌族。

景颇族景颇人:人口约4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德宏的盈江县、陇川县、梁河县、芒市和瑞丽市,使用景颇语(又称克钦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萨尔语群景颇语支),下分恩昆方言、石丹方言、高里方言和蒙支方言,原属缅甸克钦族群景颇族,自称“景颇”,通常被称为景颇人、景颇族、景颇族景颇人、景颇族大山支系,信奉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会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景颇族,需要指出的是,景颇人亦分布于伪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南地区,人口约7千人,目前处于印度伪阿鲁纳恰尔邦政府的实际控制之下。

景颇族载瓦人:人口约9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德宏的盈江县、陇川县、梁河县、芒市和瑞丽市,少数分布于云南临沧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云南普洱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云南西双版纳的勐海县,使用载瓦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缅语支),下分邦瓦方言和龙准方言,原属缅甸克钦族群阿齐族,自称“载瓦”,通常被称为载瓦人、载瓦族、景颇族载瓦人、景颇族小山支系,信奉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会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景颇族。

景颇族勒期人:人口约1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德宏的陇川县、芒市和瑞丽市,使用勒期语(又称茶山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缅语支),原属缅甸克钦族群勒期族,自称“勒期”“喇期”,通常被称为勒期人、喇期人、腊期人、景颇族勒期人、景颇族喇期人、景颇族腊期人、景颇族小山支系、景颇族茶山支系,信奉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会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景颇族。

景颇族浪峨人:人口约5千人,主要分布于云南德宏的盈江县、陇川县、梁河县、芒市和瑞丽市,使用浪峨语(又称浪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缅语支),原属缅甸克钦族莫汝族,自称“浪峨”“浪速”“浪宋”,通常被称为浪峨人、浪速人、浪宋人、景颇族浪峨人、景颇族浪速人、景颇族、景颇族小山支系,信奉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浪宋人、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会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景颇族。

景颇族波拉人:人口约1千人,主要分布于云南德宏的盈江县、梁河县和芒市,使用波拉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缅语支),原属缅甸克钦族波洛族,自称“波拉”“布拉”“波罗”“波洛”“拉库”,通常被称为波拉人、布拉人、波罗人、景颇族波拉人、景颇族布拉人、景颇族波罗人、景颇族小山支系,信奉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会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景颇族。

茶山人:人口约6百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怒江的泸水市,使用茶山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缅语支),原属缅甸克钦族群勒期族,自称“峨昌”“峨羌”,通常被称为茶山人、景颇族茶山人、傈僳族,信奉万物有灵,茶山人通常被认为是景颇族勒期人的一支,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傈僳族。

独龙族:人口约7千5百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怒江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使用独龙语独龙江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侬语支),原属藏缅语人群日旺族的一支,自称“独龙”“迪麻”,通常被称为俅人、俅族、曲人、曲族、独龙人、独龙族,信奉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会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独龙族。

怒族阿龙人:人口约8千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怒江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藏林芝的察隅县,使用独龙语怒江方言(又称独龙语贡山方言、阿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侬语支),原属藏缅语人群日旺族的一支,自称“阿龙”“阿侬”“阿怒”,通常被称为怒子、怒人、怒族、阿龙人、阿侬人、阿怒人、怒族阿龙人、怒族阿侬人、怒族阿怒人、贡山怒族,信奉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藏传佛教格鲁派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怒族。

怒族阿侬人:人口约1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怒江的福贡县,使用傈僳语北部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中部次语支)和阿侬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侬语支),其中,阿侬语下分北部方言、中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原属藏缅语人群日旺族的一支,自称“阿侬”,通常被称为怒子、怒人、怒族、阿侬人、怒族阿侬人、福贡怒族,信奉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会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怒族。

怒族怒苏人:人口约1.5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怒江的泸水市和福贡县,少数分布于云南迪庆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西藏林芝的察隅县,使用怒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中部次语支),下分北部方言、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原属缅彝语人群,自称“怒苏”,通常被称为怒子、怒人、怒族、怒苏人、怒族怒苏人、碧江怒族,信奉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会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怒族。

怒族柔若人:人口约4千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怒江的泸水市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使用柔若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中部次语支),下分果力方言和江末方言,原属缅彝语人群,自称“柔若”“烧苴特”,通常被称为怒子、怒人、怒族、柔若人、怒族柔若人、兰坪怒族、菟峨怒族,信奉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会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怒族。

彝族诺苏人:人口约250万人,主要分布于四川凉山的布拖县、德格县、甘洛县、会理县、会东县、金阳县、雷波县、美姑县、冕宁县、宁南县、普格县、喜德县、盐源县、越西县、昭觉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和西昌市,四川攀枝花的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四川雅安的汉源县、石棉县和荥经县,少数分布于四川眉山的东坡区和仁寿县,四川甘孜的九龙县和泸定县,四川宜宾的屏山县,四川内江的资中县,云南丽江的华坪县、永胜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云南怒江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云南迪庆的香格里拉市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云南大理的剑川县,云南昆明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云南楚雄的楚雄市、永仁县和元谋县,云南昭通的巧家县和永善县,贵州毕节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四川各地和云南各地,使用彝语北部方言(又称诺苏语、凉山彝语、四川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北部次语支),下分北部次方言和南部次方言,彝语北部方言北部次方言(又称彝语北部方言诺苏次方言)下分义诺土语(又称大裤脚话、以诺话、依诺话)、圣乍土语(又称中裤脚话、什扎话)和田坝土语,彝语北部方言南部次方言(又称彝语北部方言聂苏次方言)下分布拖土语(又称小裤脚话、阿都话)和会理土语(又称小裤脚话、所地话),原属缅彝语人群与F系原始族群的混血后裔,自称“诺苏”“诺苏泼”“聂苏”“聂苏泼”,通常被称为诺苏人、聂苏人、彝族诺苏人、彝族聂苏人、夷人、夷族、彝人、彝族,内部分为诺苏人和聂苏人两支,诺苏人使用彝语北部方言北部次方言,人口约190万人,下分义诺支系、圣乍支系和曲木苏支系(田坝支系)三支,聂苏人使用彝语北部方言南部次方言,人口约60万人,下分阿都支系和所地支系两支,又依据历史传统分为黑彝和白彝两支,信奉毕摩教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彝族。

里泼人:人口约18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楚雄的大姚县、姚安县、永仁县和元谋县,云南丽江的永胜县,四川攀枝花的仁和区,四川凉山的会理县和会东县,使用彝语中部方言里泼土语(又称彝语中部方言大姚土语、里泼语、东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中部次语支),原属缅彝语人群,自称“里泼”“理泼”“俚濮”,通常被称为里泼人、理泼人、彝族里泼人、彝族理泼人,信奉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和民间信仰,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彝族。

傈僳族傈泼人:人口约10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楚雄的武定县和元谋县,云南昆明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和安宁市,使用彝语中部方言里泼土语(又称彝语中部方言大姚土语、里泼语、东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中部次语支),原属缅彝语人群,自称“傈泼”“里泼”“理泼”“俚濮”,通常被称为傈泼人、 土民、夷民、傈僳族、东傈僳族,信奉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会和民间信仰,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傈僳族。

傈僳族:人口约80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怒江的泸水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云南迪庆的香格里拉市、德钦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云南丽江的华坪县、永胜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云南保山的隆阳区、腾冲市、龙陵县和昌宁县,云南大理的云龙县、宾川县和剑川县,云南德宏的盈江县,云南楚雄的禄丰县,少数分布于四川凉山的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和木里藏族自治县,四川攀枝花的米易县和盐边县,西藏林芝的察隅县,其余散居于云南各地,使用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中部次语支),下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原属缅彝语人群,自称“傈僳能”“尼那扒”“傈僳濮”“勇伯扒”“傈僳迦楞”“楞梅扒”,通常被称为傈僳人、傈僳族、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信奉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傈僳族,需要指出的是,傈僳族亦分布于伪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南地区,人口约6千人,目前处于印度伪阿鲁纳恰尔邦政府的实际控制之下。

哈尼人:人口约70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红河的红河县、绿春县、建水县、元阳县、泸西县、石屏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和弥勒市,云南普洱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和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云南玉溪的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滇南各地,使用哈尼语哈雅方言哈尼次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南部次语支),下分大寨土语、甲寅土语、浪杂土语、麻栗寨土语和马鹿塘土语,原属缅彝语人群,自称“哈尼”“和尼”,内部互称“糯美”“糯比”“洛美”“洛比”“罗美”“罗比”“糯缅”“糯毕”“洛缅”“洛毕”“罗缅”“罗毕”,通常被称为哈尼人、哈尼族哈尼人、哈尼族,内部分为哈尼、期弟(又称切弟、卡都和尼、嘎都和尼、卡都哈尼、嘎都哈尼)、腊咪(又称腊米、腊咪阿谷、腊米阿谷)、奕车(又称叶车)、白那(又称本那、背那)、哈欧(又称哈欧麻然)、哈备、哈鸟、阿邬(又称哈邬、老邬)、糯倮(又称糯玛倮巴)、昂倮(又称爱倮、艾罗)、果和(又称各和、格和、国和、果宏、各宏、格宏、国宏)、果作(又称各作、格作、国作、果角、各角、格角、国角、果觉、各觉、格觉、国觉)、卡别(又称卡备)、海尼、三达、梭比、麻黑和布崩十九支,信奉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哈尼族。

哈尼族爱尼人:人口约30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勐海县、勐腊县和景洪市,云南普洱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使用哈尼语哈雅方言雅尼次方言(又称雅尼语、爱尼语、阿卡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南部次语支),下分那多土语和格朗和土语,原属缅彝语人群,自称“雅尼”“然尼”“阿卡”,内部互称“觉围”“觉交”“觉边”,通常被称为雅尼人、爱尼人、阿卡人、哈尼族雅尼人、哈尼族爱尼人、哈尼族阿卡人、雅尼族、爱尼族、阿卡族,内部分为吉威(又称阿威、平头爱尼、平头阿卡)、吉坐(又称阿坐、尖头爱尼、尖头阿卡)、吉表、鸡麻、哈贝、哈窝、玛仁、芒达和努威九支,信奉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哈尼族。

哈尼族豪尼人:人口约15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普洱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和思茅区,云南玉溪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县、通海县、易门县和红塔区,云南昆明的晋宁区,云南楚雄的双柏县,云南红河的石屏县,使用哈尼语豪白方言豪尼土语(又称豪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南部次语支),原属缅彝语人群,自称“豪尼”“哦尼”,内部互称“豪尼”,通常被称为豪尼人、布都人、阿松人、阿梭人、奥梭人、哈尼族豪尼人、哈尼族布都人、哈尼族阿松人、哈尼族阿梭人、哈尼族奥梭人、豪尼族、布都族、阿松族、阿梭族、奥梭族,内部分为虽硕(又称谁硕、社树)、多塔(又称堕塔、多达、堕达)、窝尼、梭尼和白壳五支,信奉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会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哈尼族。

白宏人:人口约20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普洱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和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云南红河的绿春县和元阳县,云南玉溪的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使用哈尼语豪白方言白宏土语(又称白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南部次语支),原属缅彝语人群,自称“白宏”“和尼”“白尼”,内部互称“白宏”,通常被称为白宏人、布孔人、补孔人、哈尼族白宏人、哈尼族布孔人、哈尼族补孔人、白宏族、布孔族、补孔族,信奉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哈尼族。

哈尼族碧约人:人口约12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普洱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云南玉溪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云南红河的红河县和绿春县,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使用哈尼语碧卡方言碧约土语(又称碧约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南部次语支)和普洱话(属西南官话云南片),原属缅彝语人群与汉族中原人的混血后裔,自称“碧约”,内部互称“碧约”“碧约碧列”“碧高碧列”,通常被称为碧约人、哈尼族碧约人、碧约族,信奉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会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哈尼族。

哈尼族卡多人:人口约18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普洱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和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云南玉溪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使用哈尼语碧卡方言卡多土语(又称卡多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南部次语支)和普洱话(属西南官话云南片),原属缅彝语人群与汉族中原人的混血后裔,自称“卡多”“卡堕”“耶尼”“多卡”“多尼”,内部互称“阿里卡多”“阿古卡多”“阿里嘎多”“阿古嘎多”“阿里卡堕”“阿古卡堕”“阿里嘎堕”“阿古嘎堕”,通常被称为卡多人、卡堕人、哈尼族卡多人、哈尼族卡堕人、卡多族、卡堕族,信奉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会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哈尼族。

哈尼族西摩洛人:人口约1万4千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普洱的江城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和思茅区,云南玉溪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云南红河的绿春县,使用哈尼语碧卡方言峨努土语(又称峨努语、西摩洛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南部次语支),自称“峨努”“哦努”“斡纽”,内部互称“阿西鲁玛”,通常被称为峨努人、西摩洛人、西莫罗人、哈尼族西峨努人、哈尼族西摩洛人、哈尼族西莫罗人、峨努族、西摩洛族、西莫罗族,信奉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哈尼族。

哈尼族阿木人:人口约1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普洱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使用哈尼语阿木方言(又称阿木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南部次语支),原属缅彝语人群,自称“阿木”“阿木糯比”,通常被称为阿木人、哈尼族阿木人、阿木族,信奉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哈尼族。

哈尼族桑孔人:人口约2千人,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市,使用桑孔语(又称木达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南部次语支)和傣语西双版纳方言(又称傣泐语、傣仂语、泰语兰纳方言、兰纳语,属侗台语系壮泰语族),原属缅彝语人群,自称“桑孔”“桑空”“布下”“布夏”“木达”“母打”,通常被称为桑孔人、桑空人、布下人、布夏人、木达人、母打人,信奉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哈尼族。

哈尼族阿克人:人口约6千人,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市和勐海县,使用阿克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南部次语支),原属缅彝语人群,自称“过克”“勾克”“告酷”,通常被称为阿克人、阿克族,信奉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哈尼族。

排角人:人口约2百人,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使用搓梭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南部次语支),原属老挝搓梭族,自称“搓梭”,通常被称为排角人、排角族、搓梭人、搓梭族,信奉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彝族、哈尼族和傣族。

补过人:人口约1千人,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使用补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南部次语支)和傣语西双版纳方言(又称傣泐语、傣仂语、泰语兰纳方言、兰纳语,属侗台语系壮泰语族),原属缅彝语人群,自称“龙比”,通常被称为补过人、补角人、布角人,信奉上座部佛教摆润派之下的摆坝派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哈尼族或布朗族。

拉祜族:人口约45.6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普洱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和思茅区,云南临沧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云县、永德县、镇康县和临翔区,少数分布于云南玉溪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云南西双版纳的勐海县、勐腊县和景洪市,云南昆明的宜良县,云南楚雄的禄丰县,云南红河的绿春县和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使用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中部次语支),下分拉祜纳方言、拉祜西方言、阿莱方言和苦聪方言,原属缅彝语人群,自称“拉祜”“拉祜纳”“拉祜西”“拉祜普”,通常被称为倮黑、苦聪、古宗、锅搓、目舍、缅、桂、拉祜人、拉祜族,内部分为拉祜纳支系、拉祜西支系、拉祜普支系和阿莱支系四支,拉祜纳支系使用拉祜语拉祜纳方言(又称拉祜纳语、黑拉祜语),人口约36万人,自称“拉祜纳”,通常还被称为拉祜纳、拉祜纳人、大拉祜、黑拉祜、大倮黑,拉祜西支系使用拉祜语拉祜西方言(又称拉祜西语、黄拉祜语),人口约8万人,自称“拉祜西”,通常还被称为拉祜西、拉祜西人、小拉祜、黄拉祜、小倮黑,拉祜普支系通常被认为是拉祜西支系的一支,使用拉祜语拉祜西方言,人口约1万人,自称“拉祜普”,通常还被称为拉祜普、拉祜普人、小拉祜、白拉祜、小倮黑,阿莱支系通常被认为是拉祜西支系的一支,使用拉祜语阿莱方言,人口约6千人,信奉上座部佛教摆庄派、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会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拉祜族。

拉祜族苦聪人:人口约3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普洱的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和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云南玉溪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云南红河的绿春县和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使用拉祜语苦聪方言(又称苦聪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中部次语支)和拉祜语拉祜西方言(又称拉祜西语、黄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中部次语支),原属拉祜族,自称“苦聪”“古宗”“锅搓”“拉祜”“拉祜纳”“拉祜西”“拉祜普”,通常被称为苦聪人、拉祜族苦聪人,信奉万物有灵,苦聪人通常被认为是拉祜族的一支,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拉祜族。

拉祜族拉穆人:人口约3百人,主要分布于云南大理的宾川县,云南丽江的永胜县,使用拉穆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中部次语支),原属拉祜族,自称“拉穆”,通常被称为拉穆人、拉祜族拉穆人、小古宗,信奉万物有灵,拉穆人通常被认为是拉祜族的一支,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拉祜族。

基诺族:人口约2.3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市、勐海县和勐腊县,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中部次语支),下分攸乐方言(又称攸乐基诺语)和补远方言(又称补远基诺语),原属缅彝语人群,自称“基诺”,通常被称为攸乐人、基诺人、基诺族,内部分为阿哈支系、阿希支系和乌优支系三支,信奉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基诺族。

毕苏人:人口约6千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普洱的西盟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云南西双版纳的勐海县,使用毕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南部次语支),下分老缅方言(又称老缅语)和老品方言(又称老品语),原属缅彝语人群,自称“古巴”“品”,通常被称为老缅人、品人、老品人、毕苏人、毕苏族,内部分为老缅人和老品人两支,老缅人使用毕苏语老缅方言,人口约5千人,自称“古巴”,通常还被称为毕苏族老缅人,信奉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拉祜族,老品人使用毕苏语老品方言,人口约1千人,自称“品”,通常还被称为毕苏族老品人,信奉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傣族。

白族(主体):人口约164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大理的大理市、洱源县、剑川县、宾川县、云龙县、祥云县、弥渡县、鹤庆县、永平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云南怒江的泸水市、福贡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云南丽江的古城区、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少数分布于云南昆明的西山区、五华区和安宁市,云南楚雄的南华县,云南保山的隆阳区,云南临沧的凤庆县,云南红河的蒙自市,云南文山的丘北县、砚山县、广南县和文山市,其余散居于云南各地,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或汉藏语系汉白语族),下分南部方言、中部方言和北部方言,其中,白语南部方言(又称南部白语)下分大理土语和祥云土语,白语中部方言(又称中部白语)下分剑川土语和鹤庆土语,白语北部方言(又称北部白语)下分碧江土语和兰坪土语,原属西爨白蛮,自称“白尼”“白子”“白伙”“白民”“白人”“白族”“白族人”“白话子”“民家”“民家人”,通常被称为白族、白族人、民家、民家人、僰人、僰族,信奉本主教、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会和民间信仰,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白族。

白族那马人:人口约1.5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怒江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云南迪庆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使用白语北部方言兰坪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或汉藏语系汉白语族),原属白族,自称“白尼”“白子”“白伙”,通常被称为那马人、拉玛人、白族那马人、白族拉玛人,信奉本主教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白族。

勒墨人:人口约1.2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怒江的泸水市、福贡县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少数分布于云南保山的隆阳区,使用白语北部方言碧江土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或汉藏语系汉白语族),原属那马人,自称“巴尼”,通常被称为勒墨人、巴尼人、白族勒墨人、白族巴尼人,信奉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白族。

桑植民家人:人口约13万人,主要分布于湖南张家界的桑植县、永定区和武陵源区,少数分布于湖南怀化的沅陵县,湖北恩施的鹤峰县,使用民家话(属西南官话湖广片),其民族语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或汉藏语系汉白语族)已消亡,原属白族,自称“民家”“民家人”,通常被称为民家、民家人、民家佬,信奉三元教、本主教和民间信仰,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白族。

撒都人:人口约2千人,主要分布于云南玉溪的红塔区,使用彝语东南部方言撒都土语(又称撒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中部次语支),原属撒摩都人,自称“撒都泼”“哩勒泼”“塔塔泼”“所那泼”,通常被称为撒都人,信奉毕摩教和万物有灵,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白族。

龙家人、南京人:人口约13万人,主要分布于贵州毕节的大方县、织金县、黔西县、赫章县、纳雍县、金沙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七星关区,贵州安顺的普定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平坝区和西秀区,贵州六盘水的水城县、盘州市、钟山区和六枝特区,贵州贵阳的息烽县和清镇市,贵州遵义的仁怀市,其余散居于贵州各地,内部分为龙家人和南京人两支,龙家人使用毕节话(属西南官话川黔片),其民族语龙家话(又称龙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或汉藏语系汉白语族)已消亡,原属白族,自称“松尼保”,通常被称为龙家人、侬家人、龙家子、侬家子,南京人使用毕节话(属西南官话川黔片),原属汉族江南人与龙家人的混血后裔,自称“南京人”“南京族”“京族”“阿武泼”“阿则泼”,通常被称为南京人、阿武泼、阿则泼,龙家人与南京人合姓联盟,通常被称为南龙人、龙南人,信奉本主教、毕摩教、汉传佛教和民间信仰,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白族、汉族、彝族或仡佬族。

蔡家人:人口约3万人,主要分布于贵州毕节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大方县、织金县、赫章县、纳雍县、黔西县、金沙县和七星关区,贵州六盘水的水城县、盘州市、钟山区和六枝特区,少数分布于贵州贵阳的修文县和清镇市,贵州安顺的平坝区和西秀区,云南昭通的镇雄县和彝良县,约1千人对内仍使用蔡家话(又称蔡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或汉藏语系汉白语族),其余人口使用毕节话(属西南官话川黔片),原属汉族中原人与西南夷的混血后裔,自称“蒙尼”,通常被称为蔡家人、蔡家苗、蔡族、阿乌子,信奉毕摩教和民间信仰,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白族、汉族、彝族、苗族或仡佬族。

卢人:人口约6千人,主要分布于贵州毕节的大方县、织金县和黔西县,使用毕节话(属西南官话川黔片),其民族语卢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或汉藏语系汉白语族)已消亡,原属龙家人的一支,自称“满族”“满人”“元族”“原族”“阿大”,通常被称为卢人、六人、禄人、禄族、六额子、禄哀子、洗骨苗、毕节满族,信奉汉传佛教和民间信仰,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满族、汉族、彝族、苗族或仡佬族。

七姓民:人口约8千人,主要分布于贵州毕节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赫章县,贵州六盘水的水城县,使用彝语东部方言滇黔次方言乌撒土语威宁次土语(又称乌撒纳苏语威宁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北部次语支),原属白族,自称“民家”“白家”,通常被称为七姓民、民家人、白额子、白儿子、洛举、罗苴、实罗苴、吐的罗苴,信奉毕摩教、汉传佛教和民间信仰,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白族。

土家族:人口约850万人,主要分布于湖南湘西的吉首市、凤凰县、花垣县、泸溪县、古丈县、保靖县、永顺县和龙山县、湖南张家界的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县和慈利县,湖南怀化的沅陵县、溆浦县、麻阳苗族自治县和芷江侗族自治县,湖南常德的桃源县和石门县,湖北恩施的恩施市、利川市、咸丰县、鹤峰县、宣恩县、建始县、巴东县和来凤县,湖北宜昌的宜都市、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北荆州的松滋市,贵州铜仁的碧江区、万山区、德江县、江口县、思南县、石阡县、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贵州黔东南的岑巩县和镇远县,贵州遵义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重庆的黔江区、涪陵区、万州区、奉节县、云阳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中南各地,约6万人对内仍使用毕基语(又称毕兹语、北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和孟兹语(又称目兹语、南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其中,毕基语下分龙山方言、保靖方言和胡玛方言,其余人口使用湘西话(属西南官话湖广片)、恩施话(属西南官话湖广片)和重庆话(属西南官话川黔片),原属巴氐人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混血后裔,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兹卡”“贝锦卡”“齐里”“胡玛”“孟兹黑”“目兹黑”,通常被称为土家人、土家族,内部分为毕兹卡、孟兹黑、廪卡和南客四支,信奉梯玛教(又称傩道教)、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会和民间信仰,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土家族。

贵州黎族:人口约13.5万人,主要分布于贵州安顺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贵州黔西南的晴隆县和普安县,使用安顺话(属西南官话川黔片),其民族语“老辈子话”(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已消亡,原属里民人,自称“里民”“里人”,通常被称为里民、里人、里民人、里民子、贵州黎族,信奉民间信仰,在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识别为黎族。

编辑于 2022-10-06

下文作者:知乎用户  来源:知乎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424660/answer/133149076

所谓汉藏同源,有两层含义:

语言存在发生学联系;

父系祖先部分同源。

一,汉语和藏语存在发生学关系,基础词汇中有近半数同源,共同构成汉藏语系。

下图引用自维基,为目前学界较公认的汉藏语系分布图。

二、在父系遗传上,汉藏语系存在强烈的“基因推动文化”的倾向,语系与Y染色体单倍群分布存在正相关。具体论证过程,可以看论文《Genetic Structure of Qiangic Populations Residing in the Western Sichuan Corridor》,对统计学没兴趣的,可以直接看下面的结论。

在2-4万年前,一个带有高频O3-M122单倍群(包括O3a1c-002611,O3a2c1*-M134, O3a2c1a-M117以及其他O3支系)的族群达到了黄河中上游地区,并形成了氐羌族群

在新石器时代,氐羌族群经历了强烈的人口扩张。

氐羌中的带有高频O3a2c1*-M134和O3a2c1a-M117的一支,也就是现在所称呼的原始藏缅族群,很可能也经由藏彝走廊经大规模西迁到达现今的青海省而后南迁至喜马拉雅山区,并非常可能经由川西走廊南下到云南和广西等地,而后和那里的D-M174混合形成了藏缅族群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从O3a2c1*-M134的STR网络图上判断,其很可能在上述与O3a2c1a-M117一起南迁到西藏之前就已经在西藏了。

氐羌的另外一支,带有高频O3a1c-002611的人群在5-6千年前向东迁徙到中部大平原、黄河中下游地区,并逐渐与当地的土著(很可能是单倍群C和D的人群)融合。

其后,黄河中上游带有高频O3a2c1*-M134和O3a2c1a-M117的氐羌人群形成了现今熟知的炎黄部落,而向东迁徙的带有高频O3a1c-002611的人群演变成了东夷部落。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